正文 第220节

作者:居原氏
    2011-3-3111:18:00

    (续上)

    清政府的这些策略起到了一些作用。如1904年,广州七十二行商和九善堂的商人领袖,组织了几次人数众多的集会,要求把粤汉铁路的建筑权和财产权,由美国公司还给中国人。

    但是这些政策也如清政府的其他政策一样,最终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当广州的绅商领袖们,倡议建设私营性质的铁路时,两广总督便逮捕了这些领袖的代表,由于民众对官办铁路及其可能将路权出卖给洋人(以往都是如此的)极为担心,便于1906年重新举行了由学生和店员参加的多次大型抗议集会,成功地迫使政府同意通过征集民间资本,来建设私营官办的铁路。

    我们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在通商口岸特别是沿海城市或地区,普通民众中已经开始酝酿着自觉反对帝国主义及反抗满清政府的民族主义情感了。

    在19世纪末期,这两种情绪实际上交织在一起,除非清政府能够强有力地展示对抗帝国主义的决心或行动,否则,在汉人眼中,满清和外国列强都属于外来的敌人,都是发泄不满的对象。

    而此时的城市民众,主张国家权利及民族权利的思想,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发泄,而是由亡国危机激发出来的保护家国的战斗精神。

    或许我们还可以看到,存留在广州人身上的秦汉遗风,此时表现为对列强经济控制、对满清与列强合作的不妥协反对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使广东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

    2011-03-3111:25:02

    【校错】上文“孙中山”之“中山”一词,为章士钊1903年翻译日本人宫崎寅藏著作《三十三年之梦》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姓与化名连用形成。不是章炳麟。特此纠正,并致歉。

    2011-03-3111:29:34

    而广东是一个具有反满传统的地区。清兵入关后曾在广州遭到过顽强的抵抗,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以反满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因此,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孙文,少年时就熟知太平军反满的英雄事迹,他的一个叔叔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就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

    对太平军故事的演义曾使孙文认为,如果没有英国人的反对,洪秀全定能推翻清王朝。

    孙文7岁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13岁时(1879年)到檀香山大哥孙眉那里,在一家英国圣公会办的寄宿学校里受了3年英语教育,以英文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

    这期间,孙文接受了基督教思想,也对檀香山人争取夏威夷独立的运动印象深刻。由于孙眉担心孙文的基督教倾向而送其回国。

    回乡后,这个16岁少年很快便患惑了朋友陆皓东(1868-1895年),两人按照基督教对中国俗礼的排斥原则,也可能是师法洪秀全,将村庙北极殿中的神像(一说先师牌位)砸毁,为本村望族所不容,无奈之下大哥只有安排他到香港读书。

    1884年在香港受洗参加公理会,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先后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拔萃男书院)、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在入西医书院前,曾短暂在广州博济医学院就读),1892年毕业于西医书院,欲在澳门行医,但因没有葡萄牙颁发的证书(对华人的歧视)而被迫离开澳门。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