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4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2022:44:46

    2、共和空架子下的民国政府与北洋系军绅政权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在梁启超的支持下,段祺瑞做了黎元洪总统的内阁总理。

    段祺瑞本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但袁氏称帝,段氏便顶多是开国重臣,想做内阁总理,怕是无望了,而总统的袁世凯去世后,段氏继总统位也有机会,但皇帝的袁世凯驾崩后,继位皇帝的只会是袁大公子袁克定,因而段氏并不主张袁氏称帝,冯国璋也怀着同样的心事。

    袁的另一心腹徐世昌为袁氏主文,想到袁氏称帝后要屈膝称臣,且在袁氏之后向袁克定屈膝称臣,便不乐意,当然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一国元首了。

    因此袁氏倚重的两武一文大将,因袁要称帝而生离异之心。这正符合他们出身北洋军的袁氏传统:功名心重,是非心无,需要时背叛恩主在所不辞。

    前已述及,这与李鸿章治淮军时重利轻义、以小恩惠笼络部下、将淮军视为私军的作风有关。

    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传统,加上自己见利忘义的性格,不仅北洋军出身的将官,大多都粘染了他的毛病,学会了他初背叛光绪、次背叛宣统、再背叛共和的“见机行事”本领,便是他所用的臣僚,也大都是可通过收买、恫吓、利诱等手段,使其完全听命于己。

    2011-04-2022:47:59

    (续上)

    现在袁已故去,北洋军及袁世凯派任各省的军政人物,便借着各省独立及讨袁军纷起的形势,将地方据为己有,如张作霖取奉天据东北,陈树藩取陕西,唐继尧据云南争黔川,陆廷荣控制两广,汤芗铭据湘等。

    蔡锷兴讨袁军前,全国只有滇黔桂粤4省军政大权不在袁的控制之下,现在4省也各自有了欲占地为王的军阀,加上袁系派阀各有自己打算,各省实际上已经成了军绅把持的地方小王国。

    黎元洪虽然以副总统之身,第二次担任总统,但对各省实无多少影响力。

    糟糕的是,黎氏是依1912年的《临时约法》继任总统,还是依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代理总统,讨袁的南方军务院与北方民国政府之间,大有争执。

    虽然北方民国政府以段祺瑞为首,在海军起义的巨大压力下接受了南方的意见,即以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恢复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

    但在梁启超运作下,北方也要求撤销南方军务院(7月14日撤销)。

    这样,形势又回到袁氏欲称帝之前。

    梁启超的本意是实现全国的统一,并建立一个文人政府,但却造成与南方的国民党系再度反目;他的进步党系与袁后的北洋系势力再度合作,因此他便支持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

    2011-04-2022:51:29

    (续上)

    段祺瑞有了北洋系和梁启超的支持,就开始把持政务,这造成了与黎元洪之间的府院矛盾,此外,段氏的权力基础是北洋军队和各省督军,也就不把国会放在眼里。

    1917年,梁启超和段祺瑞认为,中国应该加入到一次大战的协约国一方,要求国会批准参战,宣布对德宣战。但国会就是不批。

    各省督军支持段氏,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

    而黎元洪在犹豫之后,却解除了段的总理职务。

    段祺瑞不从,要求各省督军支持,北方8省督军便宣布脱离黎元洪政府独立。各省独立故事又第三次上演(第一次辛亥革命,第二次讨袁)。

    而黎元洪却找不到一个愿意接替段祺瑞担任内阁总理的人。

    僵局之下,张勋提出愿意调解总统和各省的矛盾。

    张勋一直对清室保持忠诚,保留着象征忠诚的辫子,因此被称作辫帅。

    他调解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保全黎总统,也不是为了支持共和政体,而是为了复辟帝制。

    因此,他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黎元洪此时别无选择,只能将国会解散。

    之后,张勋率领万余辫子军进入北京,于7月1日宣布清室复辟。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