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8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8-0723:23:40

    【续上】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对者,但拥有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那种维多利亚式的乐观,因而相信自己找到了人类历史演变的真正的真理,这个真理循着社会达尔文主义指明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十分之九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在这样的前景里,最先进的国家,将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而使“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也消灭了它自己(按:指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统治”: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2、征收高额累进税。

    3、废除继承权。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享有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

    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29】

    【注29】[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50页。

    2011-08-0723:25:09

    【续上】

    这些观点或认识,可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教义。

    1917-1992年间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证明,《**宣言》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如计划生产、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废除继承权、将地租用于国家支出等,仍带有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空想和浪漫,它反映的是欧洲学者在18-19世纪所习惯的为人类的发展提出自己见解的“理性主义”思潮,即他们相信,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演变均具有可把握、可预测的科学特性。

    2011-08-0723:26:05

    【续上】

    问题是,当生产资料和信贷集中于国家手中后,劳动者联合体如何来对庞大的生产资料及其财富进行管理呢?

    列宁找到的基本方法,是将这些庞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并由布尔什维克及其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作为人民的代表,来行使管理职权;

    而铁托的方法,则是在承认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前提下,按劳动者集体自治(社会自治)原则,由劳动者集体直接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资料。

    2011-08-0723:29:00

    【续上】

    在缺乏天下为公理念的欧洲及其欧洲化地区,由于缺乏对公有性质的土地(及生产资料)进行合理管理的历史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理论建构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制度及其计划经济体制时,毫无疑问,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20世纪晚期时,苏联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证实了这种风险的客观性。

    但对1957年的**来说,风险并不存在,他相信“一定是东风压倒西风”,【30】社会主义的“天上是一片光明,西方的天上是一片乌云”;【31】

    尽管中国1957年的钢产量只有520万吨,但制度的优势,可以使中国在15年后生产出4千万吨钢,超过英国的3千万吨钢(按:1957年英国钢产量为2千万吨);到时候(1972年),世界上将出现“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在莫斯科**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32】的奇观。

    【注30】**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7页。

    【注31】**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2页。

    【注32】**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5-326页。

    2011-08-0723:30:10

    【续上】

    事实上,1972年的时候,苏联既没有超过美国,中国也没有超过英国。

    按照邓小平1985年4月的分析,问题在于,“一九五七年以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搞‘大跃进’,一哄而起搞人民公社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之所以存在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33】

    【注3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5-116。

    2011-08-0723:33:27

    【续上】

    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过自己的解释,如“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包括消灭工农差别)”,“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这种“排斥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统一计划经济体制”,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而从苏联开始,“对于如何创造出一套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上层政治**作系统,……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始终没有解决”,“相反,是在阶级专政的名义下构建了以党治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这样的政治体制,“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而党的权力又集中于少数领导人乃至个别领导人之手,从而实际上形成一种依靠少数人或个别领导人发号施令的权力社会”。【34】

    【注34】参见:林蕴晖著,国史札记-史论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298-300页。林蕴晖在《破教条主义,立唯物史观》一文中,介绍和评价了吴江所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的基本观点。此处所引,为林蕴晖介绍吴江著述的一些观点。

    2011-08-0723:35:09

    【续上】

    《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书的作者吴江认为,“1949年**提出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极有特色的国体。但是,现实仍敌不过教条主义强大的习惯势力,教条主义要求一切与列宁主义和列宁的提法对上号。这个人民民主专政,在建国之初被解释成‘实质上是工农民主专政’,1953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后,则被解释成‘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后来,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全面专政”的口号。这当然不是如何称谓国体的名称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职能的根本问题。【35】

    【注35】参见:林蕴晖著,国史札记.史论篇,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00页。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