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0415:27:42

    (续上)185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根源于土地和财产被官府和富有的人所占有,而平等地拥有土地,甚至让每个人拥有同样多的土地,是克服这种苦难的唯一可行方法。

    2011-03-0415:41:23

    续上)兄弟姐妹一起同耕共锄,是符合皇上帝不断提醒的,信奉者要如兄弟般相处原则的,也唯有此,才能建立一个属民共享太平的天国。

    2011-03-0415:49:20

    (续上)正是出于这种判断,太平天国运动的6个核心发起人,才以兄弟相称;还在进军南京的途中,所制定的《**田亩制度》,奉行的就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2011-03-0415:51:42

    以上几行文字,用了50分钟才发了出去。不知其中的敏感字是什么。只能拆零而发。后来才发现是“**”两字作怪。这也太奇而怪也。难道网络系统已经先进到可以自动识别语义的程度???呵呵

    请大家记住这两个字,不要顺便乱用啊。

    2011-03-0500:21:55

    (续上)

    而这一原则恰恰是王制时期井田制和帝制时期均田制的原则。

    而均田制遵行的“天下为公”原则与帝制国体皇权的“天下为家”现实的矛盾,为洪秀全赋予了追求大同社会的革命使命,而促使他立志建立天国社会的基督教教条,却不曾有这样的平均地权思想,即便在基督教作为国教的欧洲国家,也绝不会从“人人皆兄弟”的教条中,得出兄弟之间要平等地分有土地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者从社会经济平等权利角度得出相同结论属于另一个问题。

    2011-03-0500:29:14

    (续上)

    洪秀全最终选择了上帝和《圣经》这一欧洲人的信仰,选择了起来造反去推翻导致民不聊生景象的满清政权。

    他颁布了《**田亩制度》,宣布所有的土地和所出是tianchao的财产,也是上帝的财产,土地既不能为私人所占有,劳动力也得由tianchao来使用,除维持家计的必要之物外,所有的属于各个家庭的财富都应该归上帝和上帝在人间的儿子所有(入圣库,即国库)。

    天国之朝偿付为此所付代价的方法是,将土地按人口加以分配,所有成年人都平等而充裕地享用上帝的的赏赐。洪秀全遵照清教禁欲主义的要求,宣布禁止吸食鸦片、抽烟喝酒、嫖娼、裹足、买卖奴仆、赌博和一夫多妻等,甚至规定夫妻之间发生性关系也要处死。

    他复活了1715年罗马教皇反对中国皈依者遵行俗礼的教令,严禁祭奠祖宗,佛教和道教的神像、庙宇均在他们捣毁之列;他的所有重大决定都以天父之名施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父的几个人世间的儿子都可借天父或天兄显灵而获得不容置疑的是非定夺权。

    由于这些选择,洪秀全建立一个了政教合一、军政合一的政权,一个将文化发展和宗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政权,一个连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耕者有其田主张者都十分惊讶的政权,——当然,110多年后的红***卫***兵在砸烂属于“封建主义”四旧的神像、庙宇、祖宗牌位时,可能不知道他们所砸的东西,大多是供奉者重新制作的。

    尽管这个政权提出和实行了一些创新的举措,但这个政权的治理方式和主要制度却完全摹放《周官》,并标榜以《礼运》的“大同”为依归,还常常借助天地会等秘密会社惯用的灵体附身之术,来推行政令。

    洪秀全就这样将基督教的“人人皆兄弟”观念和中国古老的“大同社会”理想结合在了一起。

    只不过这种粗糟的结合,既不为中国的士大夫所承认,也不为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所认可。

    因为,说到底,欧洲人信奉基督教所追求的并不是一个“人人皆兄弟”的“大同社会”,而是人人要去“发财”以便为自己赎罪的个人主义的社会。

    而中国的士大夫们,所理解的“大同社会”,也不是“人人皆兄弟”的社会,而是一个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礼乐有度、秩序严整的社会。这种结合方式,实际上正是君主立宪派和共和革命派共同喜欢的方式。

    2011-03-0500:31:19

    (续上)

    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真正意义,是在清政府的中国版图上,从珠江口岸开始,北上广西灵渠(秦朝修筑),再沿着湘江往东顺长江而下,一直到上海的黄浦江出海口,撕开了一条巨大的裂缝。

    这条裂缝贯穿2000多年历史,将农业-士绅体系的坚固基础松动。

    一方面是以乡土为根基的农业社会的剧烈震荡,长期被视作社会毫末的工商之业,将在裂缝的沿海一边开始滋长;一方面使南宋以来儒学一支的义理之学(理学、道学或德行之科)即将走进历史,而代之的是孔学本宗的经世之学(经济之科,或经世之典的史学与政治学)的艰难复兴。

    可以说,近代中国历史两大旷日持久的演变——工商业取代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心,和经世之学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题,均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影响而开始。

    推进这个进程的是真正秉持中国传统和儒家思想的士大夫们,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冯桂芬、郭嵩焘等,还包括魏源、严复、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

    但同时,西方思想及信仰与中国思想及信仰的冲突,也在这个进程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着,直至当今。洪秀全的基督信仰和大同社会理想,只不过是这个冲突的浅层表现而已。

    2011-03-0500:33:35

    (续上)

    而太平天国运动对孙文的影响以及对远在欧洲的马克思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太平军余部加入了天地会,反对满清统治的思想在天地会中得以延续,并成为孙文立志推翻满清统治的灵感之源。

    孙文(1866-1925年)出生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两年,孩提时代熟知太平军故事,12岁时就立志做洪秀全第二;他后来的革命活动曾从秘密会社那里获取重要的支援,早期追随者中许多人也是哥老会成员,孙文“平均地权”的民生纲领也间接受到太平天国土地和财产公有制度的启发。

    而也许洪秀全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是,远在欧洲的马克思此时正由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处于失败的低潮,而热切地关注着东方的农民革命,从而获得了对农民革命成功可能性的新见解;以至于60多年后,当真正的中国农民革命席卷东亚平原时,自然地会将太平天国的土地和财产公有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继承下来。

    从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势力的较量中推进经世之学的艰难复兴,到李鸿章、张之洞以洋务运动实践经世之学,再到康有为托孔子改制之说倡导君主立宪,构成了维持帝制国体的保守性倾向,这一派被史学界称为改良派或保皇派,实质是希望通过引进欧洲的工商业力量和君主立宪政体,来延续帝制国体。

    而就其思想倾向来说,是企图将儒家的经世之学与宪政思想结合,使帝制重新恢复活力,以对抗西方。甲午战争失败后,这一派从致力于工商业的发展转向立宪社会运动,为清末的预备立宪政治实践提供了社会基础。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