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0716:41:29

    赞一下康有为。

    读其《新学伪经考》及《孔子改制考》,不能不为康氏的才学所倾倒。而自负甚高的康有为,就此成就了近代思想家的声誉——如果中国近代存在思想家的话,康有为当列其中。

    2011-03-0716:53:11

    校正:上帖中“《孔子改制考》遭禁”一句,应为“《新学伪经考》”遭毁。

    康有为1891年秋初刻《新学伪经考》,1894年清政府禁毁。1898年戊戍变法时呈于光绪,戊戍之变后再度遭禁。

    作于1892年的“《孔子改制考》,再戊戍之变后险遭毁版。

    2011-03-0800:47:53

    谢风去留连兄。有诗馈赠,辛苦也得其所了。只是总感觉不是很习惯这网络作文,常常弄得丢三拉四,但又无法更正。还请对错谬进行订正。

    2011-03-0801:21:28

    5、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体用之辩与商战之说

    而明确认识到要自强需行政体改良的,当推撰写《盛世危言》的广东人郑观应(1842-1922年)。

    郑观应16岁应童子试未中,即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从商期间,曾入英国人创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先后合伙经营轮船公司、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参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盛选怀等交往弥深。

    1880年编定主张社会改良的《易言》一书,主张组织人员将西方富国强兵的书籍翻译,以广播天下,使人人得而学之,亦主张采用机器发展工商,鼓励商民投资实业并开矿、造船、筑铁路等。

    1882年,受李鸿章之聘,郑观应出任当时几至不能维持的轮船招商局帮办。由于他的内外治理,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和股票市值大幅提高,1883年得李鸿章擢升为轮船招商局总办。

    次年,中法安南战争爆发,郑观应自荐于彭玉麟(粤东防务大臣),总办湘军营务处事宜,嗣后法舰攻台湾,他条陈作战建议七条主张与法决战,被委任办理援台事宜。

    但不幸的是,因中法战争期间上海市面银根抽紧,股票大跌,使其损失惨重,并由于所推荐的太古轮船公司继任者经营不善、挪用款项而致官司缠身,遂退隐澳门,寄情山水,将全幅精力用于修订重写《易言》,至1892年,以《盛世危言》之名付梓。

    该书刊出后,朝野震动,各界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致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亦旋闻朝鲜、日本并重刊。礼部尚书孙家鼐将书荐于光绪,光绪读毕嘉叹不已,诏命分发大臣。

    2011-03-0801:26:18

    (续上)

    《盛世危言》不仅影响了康有为和孙文等,也惠及后世,**因读《盛世危言》而于辍学3年后出走再度求学。

    该书思想魅力,一在倡君主立宪,二在促维新,三在主商战,四在明辨张之洞的“体”“用”之说。郑观应在初刊自序中说:

    “《中庸》曰:‘君子而时中。’《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时之义大矣哉!《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按:‘势’之智慧正在于此),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故中也者,圣人之所以法天象地,成始而成终也。时也者,圣人之所以赞天参地,不遗而不过也。中,体也,所谓不易者,圣之经也。时,中用也(按:依时局变易而行正道,为时之中用),所谓变易者,圣之权也。无体何以立,无用何以行,无经何以安常,无权何以应变。

    “六十年来,万国通商,中外汲汲然言维新,言守旧,言洋务,言海防,或是古而非今,或逐末而忘本,求其洞见本源,深明大略者,有几人哉?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应虽不敏,幼猎书史,长业贸迁,愤彼族之要求,惜中朝之失策,于是学西文,涉重洋,日与彼都人士交接,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弊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脊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凡司其事者,必素精其事,为文官者,必出自仕学院(按:大学),为武官者,必出自武学堂,有升迁而无更调(按:就武官而言,无赵匡胤的以文领兵之弊端),各擅所长,名副其实,与我国取士之法不同。善夫张靖达公(按: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义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然我国深仁厚泽,初定制度,尽善尽美,不知今日海禁大开,势同列国,风气一变,以至于此。《易》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年来当道讲求洋务,亦尝造枪炮,设电线,建铁路,开矿,织布,以其而应之矣。惟所用机器,所聘工师,皆来自外洋,上下因循,不知变通。德相卑士麦谓我国只知选购船炮,不重艺学,不兴商务,尚未知富强之本,非虚言也。……今使天下之大,万民之众,凡有心者,各竭其知,凡有口者,各腾其说,以待輶轩之采,不必究其言出谁何,而第问其有益乎时务与否,应亦盛世所弗禁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2011-03-0801:27:35

    (续上)

    此序写于1892年暮春,距甲午之战尚有两年,距康有为公车上书亦有三年。

    尚且不论它对朝政的实际功效几何,单是士人争阅之象,便为社会改良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开了先风。

    近代中国由自强之术转向自强之学,实由郑观应开始,欧洲入侵50年后西学之风吹进古老的农耕之门,也由郑观应开始。

    而郑观应对西方社会“教养得法”、“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素精其事”的描述,成为后世诸人言西人之长、我之自强追求时,必用、必证之“事实”,尽管受一时一地认识所限,但开启民智之功绩不可抹杀。

    郑观应在书中还提出了著名的“商战”之说。

    他认为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取材之地、牟利之场”,因而采用“兵战”和“商战”结合手段来对付中国,“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而商战比兵战相比,“振工商以求富,为无形之战;……讲武备以图强,为有形之战。”亦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

    因此,郑观应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他并看到了商战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所以惟有以商立国,以士、农、工三者之力兴商,才能“能富而后可以致强,能强而后可以保富。”

    他的结论是,“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此说道破了西方入侵中国的终极目的和我之应对的上上策略。后世邓公倡导开放事业,并于1992年南巡扬弃主义之争,以求商业兴旺,实是对100年前郑观应商战之议的历史回应。

    尤其独特的是,郑观应提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泰西社会“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这不是单纯地对英国议会制度进行赞美,而是蕴含着国体变制与变法必要性的思考。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