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1611:41:32

    【史外肆言】将中国历史断代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应以范文澜、陈伯达为积极,郭沫若、艾思奇等附和。

    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弄明白过欧洲的封建制。按说,以范文澜的史学造诣,是不会不清楚的。或许该怪中国确实有“封建”这样一个名词存在,用起来也实在方便。

    国人今天大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一历史断代意见,并动辄以“封建思想”指责人顽固不化。我们又常常承认,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这就奇怪了,秦始皇废封建后再没有人愿意回到天下为公的王制时代,那秦汉以后乃至整个帝制时代的封建社会,又怎么会存在呢?!

    这便是我们在序言中的质疑:秦始皇他老人家废的什么封建?

    所以,刘源上将才十分感慨:封建社会少封建!

    2011-03-1616:00:28

    作者:feiwuhuanyouji回复日期:2011-03-1615:40:22

    俺还是觉得,毛是为了他的政治理念——

    feiwuhuanyouji兄,我赞同这个观点。拥有崇高威望、说一不二的毛权力不够大吗?当然杂有个人因素,但根本的是为着政治理念。

    我的研究结论是,自1957年后,毛基本上将他在年轻时代想做而未能去做的事情,大致做了一遍。在《伦理学》笔记中,毛即认为“我心即宇宙”,这虽然深受王船山心学的影响,但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学继承者,他也是中国古老的“天下为公”原则的忠实继承者。在1957-1978年间的那段历史中,我会对此做些分析。

    2011-03-1618:03:09

    作者:feiwuhuanyouji回复日期:2011-03-1615:40:22

    现在对两个历史阶段感兴趣。

    一是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大一统,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是从晚清、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到49以后**执政——

    用我现在感兴趣的词语来说,这两个时期正是国体转型时期,前者由王制转型为帝制,后者由帝制转型为共和制。我也同样对这两个时期感兴趣。

    2011-03-1623:55:32

    作者:feiwuhuanyouji回复日期:2011-03-1623:36:57

    居兄如何看待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社会分为政治、经济、文化这样的三元体系,是一种用例举方法对社会生活的图解。这一方法以《新民主主义论》用的得最得心应手。实际上,社会生活中,除了这三个元素外,还有更多的元素,这种通过例举主要现象而以为洞察了社会的浅薄方法,一定因其不能概括社会生活的全貌,而使社会政策失察。——这几十年来的各类社会政策,每每事后才发现失察的,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现在基本上抛弃了这样理解社会的方法。

    实际上,中国古人就非常清楚,社会清平、政治修明,是远比经济发展重要得多的社会发展目标。

    邓小平敏锐地从1978年前的贫穷中看到了政治上的危机,故而主张发展经济。而毛也不是注重政治,他始终追求的是“彻底变化全国之思想”,从而达到再造一个强大中国的目标,这既有无政府主义者的浪漫,也有天下为公的古老情怀,但在方法上,用的是欧洲正统社会政治原则:斗争。——所以,连他自己都最后对文化革命失去了控制。

    2011-03-1700:42:59

    作者:早晚听海回复日期:2011-03-1700:05:27

    如果把社会分成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也许会好理解一点各制度间的先后和时机!

    特别是观察一下很多后进的发达国家经历来看!——

    问题是这种分法,容易割裂社会这个有机体。当然,如果分别作为一种角度去进行问题研究,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我比较不赞同的,是从报告到预算、从教育到学术,都如此分类,并套用这一方法。——产生这一不感冒情绪,还是在读《新民主主义论》中积累的。有阵子读这个东西,几乎到了快能背下来的程度。呵呵

    2011-03-1700:54:52

    作者:feiwuhuanyouji回复日期:2011-03-1700:02:59

    最近看有关日本地震的帖子。很多帖子里,吵架一塌糊涂。

    -------------

    这都有的吵?

    不过也是,连我家老人家都说了几乎与石原同志类似的话,好在他用叹气表示对普通受灾害者的同情。

    我倒不认为,与什么政治制度、国民素质有关。

    老人家显然欣赏日本人不抢食物的素质。我告述他,在我们乡下,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晚上都可以不用关大门而睡觉,东京人民做得到吗?能说我那村庄的农民的素质比东京人民高?或者反过来说,东京人民的素质比我那种地的兄弟们高?

    素质也,非一事一物可以察之。侵略时期的野蛮日本人,与地震中淡定的日本人是相同的人。他们的素质如他们所固有的秉性,即不会高也不会低于他们所固有的素质。

    2011-03-1701:11:47

    5、天下为公及井田制与什一税制度

    一般认为井田制创制于黄帝时代。井田制是王制国体下社会经济的核心制度。

    这一制度的创设,基于天下为公理念和天下九州社会秩序思想。

    按文王所定井田制,方一里为一井,一井有田900亩【11】,中画井字,界为9区,每区田100亩,井字之中100亩为公田,其余8区为授田,分给8家。

    公田之中20亩为庐舍(8家住所之地),余80亩共同耕种,收获按每家10亩平分后归其私。但每家按10亩田作为税负,故对每家来说,实际税负相当于公田10亩,这种纳税制度称为“彻”,即均也。

    夏代未完全推行井田制,而是授予每户田50亩,以其中5亩作为税负,且按若干年平均产量作为纳税的计数标准,这种纳税制度称为“贡”。

    由于年成好坏不一,但纳贡数量不变,所以被孟子批评【12】,因为廉收之年有些百姓为交足纳贡数量而不得不举贷,从而损害百姓的生活。

    殷商时代,采纳的也是井田制,以630亩作为一井,分为9区,每区70亩,中为公田,其余8区每家耕种一区。

    公田之中取14亩作为庐舍,余56亩由8家共同协助耕种,收获全部上缴作为应纳税额,而不是像周代那样平分收获为私后由每家各自纳税,这种制度称为“助”。

    夏商周三代虽然同纳什一税,但夏制为贡,商制为助,周制为彻,税率略有不同,贡制税率为10%,助制税率为9.1%,彻制税率为9.1%。

    相比而言,夏制采用平均产量的定额纳税法,容易在廉收年对百姓造成损害;

    商制较优,大家共同耕种并以其收获集体纳税,消除了不公现象;

    周代的方法更细腻一些,考虑到各自授田虽然亩数相同但收获未必一样,故将公田收获平分归私后再由各户按相同的税率纳税,有平抑收获多寡的作用。【13】

    【11】周代方3百步为1里,方百步为1顷(100亩),每步约今天6尺,但步长略比今天为短,所以,周代100亩约折合今天42亩。按此,夏代每户50亩约折合今21亩,商代70亩约折合今30亩。

    【12】《孟子.腾文公上》云:“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再其为民父母也。”

    【13】《孟子.腾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恭,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

    助者,籍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2011-03-1701:56:18

    (续上)

    井田制或按户平等地拥有土地,是王制社会秩序的基石和“人道乐土”的保障。

    如文王时期,8家共井,形成乡里,每户之田可供养父母、妻儿8口之家【14】。

    如其家有16岁的弟弟,则另授25亩作为其弟壮而建立家室之助,弟娶妻成家后,在常制之外另授百亩之田。

    如一家2子,同井8家16子,全部成年后,8家增为16家,需增8方1井之田,原来的8户同井乡里扩大为16户村社,一般人口在90-120口之间。

    再扩大的话,是否需要另设井田以作安置,经典无记载,估计需要另设井田,因为到第三代时,同姓增至8家,可自成一井,同姓宗族极有可能在井田制基础上形成。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