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1710:11:31

    【14】周代将田按好坏分为五等,好田百亩(一顷,相当于今42亩)养9人,其次为8、7、6人,最差田百亩养5人。这当然是比较低效率的农业,好田养活1个人需约11亩(今4亩半),差田养活1个人需20亩。

    今天的亩制,与唐代相同,取长24步,宽10步。一步约长五尺,即1.66米(以5尺男儿为准,一步长5尺)。

    2011-03-1710:16:47

    (续上)

    在这一社会治理条件下,以井田制为乡村生活单位(乡里)的体系,要求同井之民共同协作耕种公田,并由此习惯形成了“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腾文公上》)的淳朴民风,甚至人死后都会不愿远葬,而“死徒无出乡里”(《孟子.腾文公上》)也。

    这就是为什么身处不太平的后世之人,会怀念文王之治的主要原因,孔子如此,孟子如此,即使百姓又何尝不如此!

    自黄帝开创井田制到晚清,中国基本实行“天下田天下人得而耕之”的土地制度,只不过王制时代的井田制,在帝制时代演变为均田制而已。

    孙文的“平均地权”思想即来源于这一土地制度传统;**的农民运动所诉求的也是土地人人得而耕之的思想。

    **推行的土地革命政策,是将同村富户与穷户的土地集中后,按人进行平均分配,只不过是按口而不是按户分配罢了(实际上没有井田制科学)。

    2011-03-1710:19:19

    【史外肆言】要理解1923年以后中国的土地革命,就必须理解中国人的土地观念,天下田天下人得而耕之,为土地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思考今天土地制度的合理性,也应从这一基础入手。

    2011-03-1710:24:04

    (续上)

    井田制是对庶民的一项土地政策。

    对于王族、诸侯、国卿(不包括诸侯封国之卿)、大夫及士(不包括诸侯封国之士大夫)等拥有爵位和官职的人来说,他们所拥有的土地为世袭俸禄制。

    这一制度有两个特点。第一,这些家族的子弟必须努力求仕以便维系其世袭地位,即使努力了而未能进官,也仍有世袭之地作为生活之资。

    第二,封地是不能随意扩大的,这便使那些未能通过上进而重新取得另一封地的家族,因子孙日多而自薄田产,几代下来(不过百年),望族各家实际拥有的田亩,不见得会比庶民为多【15】。

    在周代,真正能由世袭封地享有较长时间(五代人)超越庶民利益的不过750个公侯伯家族而已【16】。

    这或许是中国古代为富不过三代所作的一种制度设计。如果真是如此,就可以较好理解为什么中国社会能保持王制国体达2400多年的那个重要原因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17】。

    《诗经.小雅.大田》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当一个民族的庶民能用歌的方式吟咏“请**先降公田、再降我私田”时,其善良的灵魂和天性无论怎样赞美都不为过。

    2011-03-1710:41:34

    【15】以50里封国为例,第二代如有10子,第三代增为百子,每家田亩平均不过25井;到第四代时,每家田亩2.5井,如果将不能耕种之荒草沙砾之地扣除,到第5代时,每家所能拥有的田亩与庶民已经大致相当了。所以世袭之爵之封地,并不能保证这些家族对土地的控制可以为其带来永世之利。这一制度设计因【16】所介绍的宗法制度而来。

    【16】宗法制度:西周王制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结合,产生了一种叫做“小宗五世为限”的宗法制度。

    封爵之家一般多妻,多妻自然多子。为了解决多子引起的爵位纷争,周制规定,天子之位传嫡不传庶,世袭爵位传长不传幼。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是大宗,其余为次子是小宗,妃嫔所生儿子为庶子也是小宗。

    如此安排,嫡长子(不管是不是兄弟中年龄最大的那个)继承天子之位,则嫡次子被封为公爵。此公爵之位也只能传承于公爵之嫡长子,公爵的嫡次子则可封侯爵;侯爵之嫡长子袭侯爵位,侯爵嫡次子则只能被封伯爵,如此到第六代时,男爵的嫡次子则只有降格为平民(宋国宰相孔父嘉的六世孙孔子成为平民的原因)了,因为爵分五等,只够五世而袭。

    这一制度使诸侯世家不能因子孙较多而占有过多的土地,是对王制制度下诸侯世家占有土地的一种封顶做法。

    而今人对宗法制度的深恶痛绝之情,大概与不了解宗法制度的积极价值有关。由此可见,大多数对中国古代制度的了解之浅和偏见之深。

    【17】《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云:“昔先圣王之治天下,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另,《六韬.文韬第一》亦云:“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2011-03-1711:09:35

    6、王制国体的王道思想

    王制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制度,是设官分职和选贤任能的官职制度。这一制度由帝舜设九官开始【18】,演化为三代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之职,被赋予开启民智、教化民德、修养民生之责,这便是《礼运》所赞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的社会。

    如周代设司徒(九卿之一),其职责是“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与民德,齐八政以防淫【19】,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礼记.王制》)

    三代之各代官职略。需说明的是,夏商两代中央官职1-200人,周代中央官员300人,包括3公9卿27大夫81士及负责王宫事务之役吏等。

    【18】帝舜设九官如下:

    (1)司空,主工程,任者禹,相当于现在的工程部长;

    (2)后稷,主农事,任者弃(亦以官称名),相当于农业部长;

    (3)司徒:主军事,任者 契,相当于国防部长;

    (4)士:主狱讼,任者皋陶,相当于司法部长;

    (5)秩宗:主次秩尊卑祭祀,任者伯夷,相当于内政部长;

    (6)共工:主百工,任者倕,相当于工商部长;

    (7)朕虞:掌山泽水利,任者益,相当于国土资源部长,兼财长;(利益一词之“益”,是否与此官职有关,待考,呵呵)

    (8)典乐:主典乐,任者夔,相当于文化部长或广电部部长;

    (9)纳言:主监察,任者龙,相当于监察部长。(史记载:纳言之职,喉舌之官,即听下言纳于上,听上言宣于下,此喉舌与今喉舌,可能不完全一致,呵呵)

    【19】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相见礼;

    七教: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八政之中,“事为”指百工之技艺有正有邪,故需要管制;“异别”指五方之器械有同有异,故需要求同。(礼记.王制)

    另,《尚书.周书.洪范》八政为:一食、二货、三祀、四司空(安其居)、五司徒(掌教)、六司寇(掌禁)、七宾(礼诸侯远人)、八师(除残禁暴)。

    《礼》与《书》的八政不全同,但均将君王为政指向民生教化。此实为政之本也。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