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410:59:26

    3、君主立宪与宪政共和的论战

    《民报》方面参与论战的有汪精卫、胡汉民、朱执信、陈天华、刘师培、章炳麟、冯自由等。《新民丛报》方面由梁启超一人出战。

    双方在将近两年时间内(1905年10月-1907年8月),主要围绕革命问题、排满问题、民权问题和土地国有问题进行论争。

    革命与改良问题:

    《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将致内乱,从而导致列强干涉,甚至招来被瓜分亡国,因此应通过君主立宪,渐进改良现政府。

    而《民报》认为革命是内政问题,并非排外,不会引致列强瓜分中国,纵令引起干涉,亦不足惧,反会促起国人同仇敌忾;而现政府绝无改良可能,只能通过革命来推翻。

    排满和不排满问题:

    《新民丛报》反对将满人当异族的观点,由于此时满汉在朝廷已然平等执掌政权,且实行满汉通婚政策,应汉、满、蒙、苗、回、藏诸民族融为中华大民族,以抗外国诸族,如果一味排满,则是小民族复仇主义。

    《民报》则谓革命排满,是反对满族恶劣政府,若满清被推翻,各族自可融合,立宪政治条件才会具备。

    民权问题:

    《新民丛报》认为由于国民素质及社会条件尚不具备,应先实行10年开明**,而后立宪;若勉强实行共和,则会如法国革命,必然引起社会混乱,导致亡国危机,致使民生更加艰困。

    《民报》则引用天赋人权学说,认为自由平等精神谓人类共同具有,一旦建立民主政府,国民的民主政治能力自能养成,国民的能力终会胜于政府的能力。

    土地国有问题:

    《新民丛报》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较西方为优,土地兼并不据,土地国有如行于革命军兴之时,游荡无赖将乘机夺富人土地,以致天下大乱,如行于革命之后,弊害亦多,须先解决资本问题,方可谈土地问题,“以奖励资本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他国资本充斥于中国,则国人将永为牛马。

    《民报》则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必先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则不外土地国有,使其不得入于少数人之手”,且土地和资本皆应归于国有,以国家为大资本家,从事生产,方可解多数贫民福利问题。

    2011-03-2411:15:39

    (续上)

    论战之无声销烟,以梁启超1907年8月停刊《新民丛报》而近飘散,而《民报》之攻击,则持续到1908年10月被日警封闭。

    论者一般以梁启超一人落败,革命者全占上风为结论,其中主要原因是梁启超持论两歧,既主张君主立宪,又对满清皇室复加针贬【21】,甚至发出“如是之政府,非底于亡国不止,等是亡也,不如自亡之”的强烈批评。

    梁启超更在《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斥责现政府为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

    梁氏持论虽明,但对留学界批评之意见,遂引起读者反感,既连赞同梁启超的杨度也指出:《新民丛报》被人误解“二年前监督政府,二年以来纯然监督国民”。【22】

    这场论战已逾百年。

    而百年来的共和历程,却以其跌宕起伏的诸多事实,验证了梁启超意见的平实和持论有据,反倒是革命者所坐而言、起而行的共和革命运动,因不能避免梁启超所担心和批评的因素,终导致内乱迭起、外患不止、民困逾艰。

    而革命者在争论中所得上风,以及共和革命终究取代君主立宪而成为时代的潮流,并不能成为证明革命者意见正确的理由。

    因虽然如革命者所愿,在中国进行了共和革命,但革命并不如共和者所相信的那样,使美式共和民主成为现实,而是在付出了10年军阀混战、10年地方割据战争、8年反侵略战争和3年内战之后,直接否定了美式共和民主政体之于中国的合理性。

    【21】李剑农、萧公权、徐中约、郭廷以等均持此意见。当然,国民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更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总结这一论战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均认为梁启超的观点代表着落后的封建主义的思想。

    【22】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第三版),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11-03-2411:20:11

    (续上)

    有关这场论战,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革命者将君主立宪和宪政共和二者对立起来的意见,并不正确,因为君主立宪与民主立宪,均属于宪政共和,其国体均属于共和政体,其不同是要不要皇帝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满族人来做皇帝的问题。

    因此,两者在国体问题上来说均属于革命,只是革命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23】

    二是双方论战的内容不超出民权、民族二义。

    在民权之义上,革命者的认识尚不及梁启超的理解全面和深刻,这或与汪精卫、胡汉民、陈天华、章炳麟等人性格偏执、有关西学知识不及梁启超深厚有关。

    而在民族之义上,革命者显然要较梁启超思想狭隘。

    【23】此一观点,萧公权、李剑农、张勇等均有论述,尤其是萧公权,认为康梁与孙文的主张,都是革命性的。

    张勇更是认为,“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其民权的本质并无二致,对于现实中国来说,无人不认为这是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在实现这一彻底变革目标的路径上的不同选择(‘革命’与‘保皇’),其实有着共同的‘革命’意识基底”。见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