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0123:51:04

    (续上)

    唐才常的起义计划其实一直在进行中。

    到1900年他在武汉时,为募集队伍而发行的“富有票”【13】,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到8月时,已经有2万人在安徽大通(前军)、安庆(后军)、汉口(中军)、湖北新堤(右军)、湖南常德(左军)集结。

    这五路义军由唐才常的日本归国的伙伴领导(左军除外)。

    其中吴禄贞(1880-1911年)和傅慈祥(1872-1900年)出身士绅家庭,是湖北武备学堂学生,吴曾就读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

    沈荩(1872-1903年)出身商人家庭,为试用县丞;

    毕永年和林圭为留日学生,毕还是贡生,陈犹龙(1870-1919年)本是商人,拥有廪生身份。

    唐才常自任自立军总司令,将指挥机关设在汉口英租界。

    2011-04-0123:52:52

    (续上)

    起义像孙文在1895年策划的广州起义一样,还未开始便因出现组织问题而陷入混乱,导致混乱的是康有为答应的资金和武器没有按时送到。

    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在长江领域和两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骚动和影响。

    唐才常、傅慈祥和林圭等20余人被捕并被杀害。张之洞原不忍自己的学生唐才常因犯事被捕,但迫于压力不得不要求英国总领事给予谋叛者逮捕证。

    吴禄贞幸免于难,后来任职武昌普通学堂,不久调任练兵处监督,武昌起义前任第六镇统制(驻京),武昌起义后曾密谋武装起义,为清室和袁世凯察觉,便令其出任山西巡抚并命其去攻打山西革命军,1911年底企图与山西革命军联合进攻北京时,在石家庄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2011-04-0123:55:46

    (续上)

    唐才常领导和发动的这场震动两湖地区和长江流域的起义,其主要依靠力量是秘密会社成员和年轻的读书人。

    这与孙文策划和组织的那些失败的起义大致上一样。

    湖南和长江领域的哥老会组织,早在湘军崛起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湘军的大部分被曾国藩解散后,湘军兵勇为相互救济而部分加入哥老会,遂使哥老会壮大。

    除湘军兵勇外,哥老会成员还包括小贩、搬运工人、商人、失地农民、大土地者、差役、甚至纨绔子弟,其中以湘军遣散兵勇为主的散兵游勇约占三分之一。

    这些哥老会成员大多具有侠义精神,反清是基本宗旨,反洋人特别是传教士是原则,但严谨盗攘平民。贺龙之父即为哥老会主要首领。

    构成唐才常义军的那些主要骨干人员,有22名秘密会社头领,5名军队中人,34名读书人和3名教员;读书人中,有15名留日学生,8名国内学生,11名有功名的人,而15名留日学生中,有6人出自湖南时务学堂,6人出自张之洞所办的湖北新式学堂【13】。

    【13】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11-04-0123:59:01

    (续上)

    这些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读书人中的中下层(举人及以下)成员,一旦受维新思想或革命者的影响,便不会再轻易成为满清政府的同盟者,而且他们的激进言行必然地会引起保守士大夫的责难。

    对社会变革的敏感性,区分了读书人对于变革的态度,而不是出身和经济地位,决定他们成为革命者还是守旧者;恰恰相反,家境富裕的士绅,甚至会较那些需要为了家族的名望去博取功名的寒门士子,更容易参与社会变革的事业,至少不存在明显的区别。即便革命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及**的高级官员,也大致上是如此。

    其二,士绅和秘密会党之间,实际上并不存在在革命问题上的鸿沟,或者说,读书人的革命性,并不会必然地高于秘密会党,或者相反;而秘密会社成员提供给革命者的支持,也并不表示他们是无产者或者农民的组织。

    在哥老会那里,因所有的成员在堂内是平等的,出身和身份并不会必然构成彼此之间犹如兄弟关系的基础。

    作为成员平等关系基础的,是会党之间的相互救济和侠义精神。

    后世革命者通常按经济地位确定个人革命立场的做法,显而易见不符合辛亥革命期间的事实。

    2011-04-0200:04:28

    【史外肆言】唐才常起义,的确和孙文及黄兴主导的起义大致相同。而构成起义的主要力量,则揭示了革命发展的复杂性。这是我们特意介绍唐才常起义背景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到,后世革命者,以经济地位或个人出身来理解革命动力的理论,实际上是片面的。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