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4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010:41:19

    (续上)

    以生命内省自律为生命涵养首要的社会,保持着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化关系。在这种关系状态中,人的社会性即是人性的体现,因而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可更多地依赖道德教化及自律而不是惩戒。

    所以,中国人相信,作为庶民的个人、拥有知识的士绅、行使统治权的君王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利害冲突;相反,君王的首要职责是履行天性所要求的仁德品性的修养,并以此作为实行仁政和善行的基础。

    而那些拥有特殊才能或专门知识的人,按其天生秉性,应去承担其本份所许可的特殊职责,如此方能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共同维护人类群体生活的共同利益。因而孟子说:

    “君主仁爱,就没有谁会不仁爱;君主守义,就没有谁会不义;君主正派,就没有谁会不正派。一旦端正了君主的思想,国家就安定了。……拥有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百姓,是君子的意愿,但却难以获得快乐;处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四海的百姓,是君子的快乐,但本性不是如此。君子的本性,不会因其主张广行天下而增加,也不会因其穷居而减少,这是由于他的本分已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理智皆扎根于心,它发出清和瑞泽的色彩,现于面部,显于肩背,施及不会言语的四肢,而使人一目了然。”【18】

    【18】孟子-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固也。君子所性,仁义理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益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011-03-2010:43:58

    (续上)

    孟子对君主与百姓关系的认知,承袭于孔子。而孔子的认知则,取于其前王制时代为王者的仁德事迹。

    即使是如一些学者对此所批驳的那样,孔子为了树立自己的学说而借删述六经,重新整理了史实和王制思想,但毕竟孔子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毕竟经孔子删述过的经典在孔子之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而自小浸淫儒学经典的士子,则因共同维护和传承这一思想,而结成了政治共同体——帝制国体由此一直保持着文官制度的特征。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