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7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222:46:26

    2、晚清的教育改革及民族主义的发展

    晚清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三策,一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二是兴办新式学堂,三是向外特别是向日本派遣留学生。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地培养和遴选懂得西学又坚守传统儒学的官员,因而最初的改革,是调整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此即1901年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章的举措;代替八股文章的,是要求科举士子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的试策文章。

    由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准备应试科举为主,因此,这种改革对那些已经为参加科举考试而花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的人来说,显然并不公正,不免引起应试举子的反对,和大多数依靠科举考试而在任的官吏的不满。

    为了平抑应试举子的不满,安抚在任官吏,只能将新式教育和科举考试两种教育机制进行折中。

    可行的办法,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行政建制级别相对应的县治、府治、省会和京师四级新式学堂,并使其与科举考试的童子试、府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进士)并行不悖。

    根据这一办法,官方或官方认可的各级书院,被改成了新式学堂。

    2011-03-2222:51:18

    (续上)

    新式学校的教育内容,尽管按照西式教育开设了自然科学基础等学习内容,但儒学仍然是学生要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2】。

    如初等小学堂,每周30个学时中,有12个学时是朗读和讲解儒家经典。这一安排符合各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惯例。

    此外,有两个客观上的因素,影响了更多地开设西式课程。

    一是严重缺乏能够通晓和讲解西式内容的合格教师,二是新式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三年一度的各级科举考试,为学生提供儒学基础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但人们很快就发现,不仅大多数举子(已通过乡试的学子),对新式学校敬而远之,即便一般人,也对新式学校缺乏应有的热情。

    因为新式学校的学费及仕途前景,与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私塾教育相比,根本没有任何优点。

    【1】(上面漏了,补充在这里)此语的意思是,“没想到我会成为皇帝(光绪)的笑柄”。见: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或见: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