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8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222:54:02

    (续上)

    这种倾向,使极力主张新式教育的张之洞认识到,不废除科举制度,便不能使新教育,得到生源、民众和经费方面的支持。

    因此,在以张之洞为主的各省督抚支持下,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考试,也废止了唐朝以来1300年间有效地选拔政府官员的一项伟大制度。

    在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明定了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等学堂、高等学堂四级学校建制,此外,还设置分科大学和最高一级教育的通儒院。

    并规定,通儒院和分科大学毕业,可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可被授予举人功名,中等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可被授予秀才功名,以协调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关系。

    客观而论,这一教育体制改革,带有革命性意义,实属可贵。

    2011-03-2223:00:32

    (续上)

    尽管存在种种困难,新式教育还是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1905年12月成立的学部的统计,1904年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1909年发展到学堂总数52348所,学生1560270人【3】。

    而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问题和三个结果,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第一个问题是学校的性质问题。几乎所有的私立学堂以及大部分公立学堂的发起,都由传统的士绅-文人承担。

    这些人本来是反对废除科举考试和科举制度的,因为废除科举就意味着他们所享有的士绅特权的消失。

    但科举的废除,也使他们意识到,创办学堂是保有影响力的新方法,因为新学堂的毕业生也可以授予进士、举人、秀才功名,在国家取消了科举之后,士绅家族发现,送子弟进入新式学堂是维持家族社会地位的惟一办法。

    因此,他们转而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建立,并出资金来创办新式学堂。这样的学堂的主要问题,便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上仍沿袭传统,所谓西学只是兼顾而已。

    第二个问题是师资问题。据学部统计,1909年初等小学堂的教师中,48%是有传统功名的人【4】。

    他们几乎不了解新式教育,只能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给学生上课。

    这就导致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式课程。而鼓励年轻人到日本留学,成为最佳的选择。

    影响这一选择的策略有二,一是去日本的旅途费用和生活费用较低;二是日本人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被很多年轻人视为学习欧洲而实现自强的榜样,且文字和习俗与中国也相近,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被中国人认为大多数都已经传到日本了。

    因此去日本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后,留学生增加到1899年的200人,1903年约1000人,1904年为1300人,1905年达到约8000人,1906年时,已有13000人在日本求学【5】。

    【3】[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40页。在该书第十章提供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与此有明显的出入,第641页的数字如下:“1902年共有现代学校35787所,1912年为87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加到2933387人。

    【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