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2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300:57:16

    作者:老道口回复日期:2011-03-2223:58

    1911~1915年间,曾有国土丧失吗?

    =================

    间接的丧失。主要是在激烈的政争期间,袁世凯为向英俄借款,许外蒙自治(总主权在中国),许西藏自治(宗主权在中国)。

    2011-03-2301:05:44

    居原氏启示

    :

    各位朋友,大家共同感兴趣的是历史,我们需要研讨的也是历史。还请诸君在讨论时,尽量不去针砭不是历史的东西。希望这个帖子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

    理由嘛,我想地球人都知道。呵呵

    2011-03-2302:40:17

    4、晚清士绅共同体的分层问题和代际问题

    人们习惯上将取得贡生及进士功名者看作高层士子,将举人及生员(秀才)、看作是低级别士子。

    前述太平军起义前,全国有生员以上功名者约110万名。太平军平定后,为了回报地方各界平定太平军的贡献,科举名额开始增加。

    到1871年时,录取的生员名额由太平军起义前的25089人增加到30113人,武生名额也由21200人增加到26800人,此后基本上不再增加。

    到1900年时,通过科举考试的生员总人数应有91万名,比太平军起义前增加23%,在全部人口中,生员的比例从万分之十八增加到万分之二十四。如果将同期通过捐款取得功名的53.4万名生员加上,则全国拥有生员以上的总人数约为144万名。

    太平军起义前,作为官员的候补者,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会尊敬与特权的贡生及以上人员约125000名,占全部有功名和官衔者的11%;太平军起义后,贡生及以上的人员有204000名,增加了63%【9】这意味着高层士绅群体在扩大。

    除在商业上和土地上取得成功外,取得功名其实是进阶上层社会的主要途径。但在1901年取消武举考试、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后,按规定,功名的取得与新式学校的教育等级相关,但并没有认真的核定过。

    这样,在考察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人的功名身份,就增加了困难。但大体上可将这一时期主要在省会城市设立的高等学堂,包括各类师范学堂、专门学堂、武备学堂及官办书院等,视作培养较高级人才的学校,毕业生可比照举人而被看作是士绅共同体中的中层士子。

    【9】数据引自: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