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1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223:20:46

    (续上)

    爱国主义一词,在近代史的早期阶段,并没有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完全不同于欧洲文明体系的国家观念。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家和国是一体的,国、家之存在,难分彼此,常说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等语,指的就是国与家的关系,或者说对这种关系的认可,就是中国人的国家观念。

    而欧洲人往往将国和家分开来看待,国只不过是家的一种有序集合,爱国主义代表着一种超越家族利益的高尚情感,因此,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本质上来源于同样的情感基础。

    所以,只有当民族主义在中国出现后,爱国主义情感才有可能从国和家的大一同关系中解构出来,成为一种代表民族主义的高尚但却狭隘的情感。

    2011-03-2223:50:37

    3、以君主立宪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

    1900年以后的清政府面临着帝国主义、民间士绅阶层(包括留学生)、政府内部维新人士几方面的重大压力。

    特别是正在觉醒的革命意识,和以孙文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使满清政权感觉到了明显的存亡压力。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更加剧了变革政体的呼声。而此时,除了革命者外,大多数人的主张是仿照日本行君主立宪。

    这君主立宪之议,早在康梁变法之前已有郑观应、康有为等倡导。

    他们的主要认识是,与中国相若的日本,在推行君主立宪后,得以迅速富强,在十年之内,不仅将泱泱中国击溃,也将白种人的俄罗斯大国打败,日本君主钦定宪法的体制,被证明确有强国的魔力。

    因此“立宪”二字也,就有了魔力,似乎一纸宪法,可抵百万雄兵,只要“立宪”,便能很快富国。

    加上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等人,几年来不断撰写文章呼吁变法和新民,南部各省受梁启超影响甚深,大家便信信然齐声“立宪”了。

    有关立宪过程,在下一章中作专门介绍。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