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6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2315:53:16

    (续上)

    章炳麟所论,反映了革命者之一般心态,即革命之目的正在于开民智,而非以民智之开为前提。

    这是将革命与共和等同视之的结果。革命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共和,但革命不等于共和。

    在革命者眼里,革命目的的神圣性,既赋予了革命目标达成的可能性。这一革命者擅长的逻辑,屡屡在革命中发挥着惊人的影响力,以至于可以革命之名,推行任何社会运动,而可不顾及人之生命之宝贵。

    华盛顿为了美国独立揭竿而起,后创立美利坚合众国,实为信奉合众共和革命者之楷模。

    但中国革命者并没有深究的是,华盛顿是为了美洲英国殖民者独立于母国而革命,而非为了共和而革命。

    同样章炳麟有意避开的问题是,拿破仑借革命之名兴起统一欧洲的战争,结果使法国成为欧洲的霸主而成就了自己的英名,但他对共和政体的贡献实不及他对共和原则的践踏来得明显。

    这两个被章炳麟用来证明中国革命之必要价值的例子,都以流血战争而开始,并以革命者或者反革命者的胜利而结束。

    而章炳麟用以证明革命之必要性的李自成起义的例子,则属于谋材不当。

    李自成因饥民而起义,并以造成更多饥民,且使汉族付出满清入主北京代价而结束。

    这次席卷全国的战争,造成了明末人口大衰减的惨剧【13】,曾使成功的起义者(不是革命者),因不具备刘邦、朱元璋之才,而使建立的短命帝制政权夭折。

    这本应成为章炳麟等自以为革命者警戒的例子,现在却成了论述革命必要性的例子(**1949年进京时曾以李自成自戒)。

    而真正算得上具有一些革命性质、且也是以反清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只被章炳麟列为会党一类,却颇有点奇怪。

    【13】中国在明初时,有人口近6000万,经发展,明末时有人口几近2亿,但经明末天灾及民变到明亡54年,人口锐减8000万以上,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才恢复到1.2亿口。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