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9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3010:50:44

    (续上)

    局势向着满族再次集权的方向发展,既在情理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本来皇室的预备立宪,与汉族立宪派人物对立宪目标的设置便不相同,要使立宪朝向共和的方向几无可能。

    早在1906年清廷明诏《宣示预备立宪谕》时,慈禧太后不过是“把立宪当成是用来安抚公众而不需要真正损害她自身权力的一个方便工具;满族人则把它看作是实行集权和把汉人排除出集团的机会,从而擭取各省汉人总督中的权力。于是,立宪成了满族人反汉和集权的一个工具。”【13】

    而汉族人则对立宪寄于了无限的期望,希望立宪可以助中国早日强盛起来,或至少给汉人摆脱满清偏狭、守旧的统治,提供一种可能性。

    【13】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011-03-3010:52:42

    (续上)

    1909年10月,各省谘议局正式成立。

    载沣为巩固皇权,也谕令筹备宪政,“希望一纸宪法,可以遮蔽汉人的耳目,保住皇族的大权”【14】。

    但已经集结于省谘议局和资政院的立宪派议员们,对载沣集权的目的看得十分清楚,便借助载沣筹备宪政的谕令,企图达到尽快召开国会的立宪实质目标。

    这引发了1910年1月-1911年1月长达一年的速开国会请愿运动。

    【14】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11-03-3010:58:02

    (3)张骞发起的速立国会请愿运动及汉族士绅对满清的背弃

    谘议局成立一个月后,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以“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要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15】为旨,通电各省谘议局,得到响应。

    于是,16省谘议局各派代表3人,总共51人集于上海,组“国会请愿同志会”,欲施压清室早立国会。

    1910年1月各省谘议局代表32人,由直隶议员孙洪伊(1870-1936年)领衔在北京集结,到都察院请愿,并遍谒王公大臣,吁请一年内召开国会,但所得到的答复是国民知识不齐,俟9年预备完全,国民教育普及后定期召开。

    第一次请愿无果后,各省代表旋即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士绅名流、海外侨商,一面举代表组“国会请愿代表团”驻京办理请愿事务,一面派人到各地演说鼓吹速开国会。

    至6月,由各省谘议局起草的,要求召开国会的请愿书,便得到了约30万名士绅名流的签名支持。

    压力之下,清室于10月成立资政院,作为国会的预备机构。

    但各省议员并不罢休,随即请愿资政院,请求设立责任内阁,立开国会。

    此时各省督抚和资政院成员(他们比谘议局议员更年轻)也开始倾向于早立内阁。

    清室便退了一步,将原计划1917年召开的国会提前到1913年,并答应1911年春成立责任内阁。

    【15】引自: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11-03-3010:59:51

    (续上)

    尽管请愿活动小有成效,但并无达到速开国会的目的。

    除江浙两省外,其他省代表均感失望。

    湖南谭廷闿、湖北汤化龙(1874-1978年)、四川蒲殿俊(1875-1935)及河北孙洪伊等,甚为激昂,**直指朝廷“蔑视代表,直为蔑视四万万人”。各省代表留京不去,诽议朝政,抨诋亲贵。

    12月18日,资政院第一次正式行使并无赋予他们的弹劾权,而弹劾军机大臣奉职无状,要求清室应讯行组织内阁。

    摄政王援引《钦定宪法大纲》不许。

    资政院便二次弹劾,摄政王置之不理,迁怒于请愿代表。

    随后命将东北三省代表押送回籍,俟后并将号召各省罢学、要求速开国会的全国学界同志会会长温世霖遣戍新疆,其他代表无奈亦陆续返籍。

    惟谭廷闿、汤化龙、蒲殿俊(1875-1935)三位年轻的省议长留京继续活动。(蒲殿俊主导了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