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2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3015:00:06

    2、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对抗及博弈的性质

    所以,鸦片战争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博弈的过程,注定要耗时持久。

    而从两大文明长达一百多年、极具深度与广度的对抗过程来看,自1492年以后的500年间,在世界各地区所向披靡的商业-军事体系的欧洲文明,到了东亚平原时,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来自中国的农业-士绅文明的挑战。

    中国文明应对欧洲文明的挑战,同中国历史上所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必然引起中国人的反应那样,是一致的:

    第一,这种反应是被迫和被动的,即中国文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迎战;

    第二,中国的反应都首先选择和平的甚至是退让的策略来企图化解外部压力;

    第三,当外部压力造成诸如民不聊生的痛苦社会状况时,中国人的反击也是坚决的,而且是从不退缩的;

    第四,所有的反击都是适可而止的,除非这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而遭到对手的轻蔑,不然,中国人都会以极大的包容之心和人文精神去感化入侵者,直至侵略者受到感化为止。

    2011-03-3017:00:48

    (续上)

    而由鸦片战争引起的东西文明的对抗过程,因欧洲文明的商业同军事紧密结合的性质,与中国历史上所遭受的其他形式的入侵有着明显的不同。

    主要的不同是,不仅此时欧洲的军事力量,超越了中国所知的传统的军事力量,而且商业入侵,已经被工业革命的成功及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所包裹。

    这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是截然不同于中国既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以至于它们构成了文明博弈的一部分。

    即由于欧洲人已经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赋予了道德判断的价值,而使这些方式和观念本身,成为其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中国人来说,这构成了一种理解上的麻烦。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需要去分辨欧洲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需要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去理解技术和科学的区别,去理解政治和经济的区别,去理解何谓本、何谓末,等等。

    尽管在欧洲的崛起过程中,财富掠夺与贸易擭取,是其不变的对外扩张和推行殖民政策的主题,但它们总以因财富增多而得以改善的生活方式,作为证明其民族优越性的工具,而使包括政治形式在内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可资效仿的样板。

    世界文明的欧洲化就是如此展开的,而且这一展开过程,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蛊惑性。

    2011-03-3017:02:49

    (续上)

    只有理解了这些事实,才能较好地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各种社会革命的性质。正如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所强调的:

    “用不着借重所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于本国封建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互相勾结的公式,就会看出这个一般模式的形形色色表现。一旦北京接受了外国关于内地居住权、贸易和传教等特权的条约系统之后,外国列强就变成原有秩序的支持者。……外国人帮助了、也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涉及到改革运动,外国的接触和影响起了推动作用。但这不是政策的结果,而是零零碎碎起作用,方法常常不同。……改革运动是中国思想的一个篇章,而不是西方思想的一个篇章。它涉及的是中国的问题,用的是中国的语言。在我们简单地称它是外国刺激力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中国传统的原动力的生命力量。”【1】

    【1】[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