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6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3-3017:27:59

    (续上)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没有像日本那样快速走上欧洲化的道路,是由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决定的。

    而中国在极力拒绝欧洲化的同时也将社会革命给搁置了起来,也同样由历史逻辑所决定。

    所以,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社会变革,不仅不可能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时代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可能产生日本那样的结果。

    2011-03-3017:30:18

    【史外肆言】上述一段分析,尤其是所持的中国不可能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欧洲化道路的结论,曾经在居原氏的朋友中,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希望朋友们就此谈谈看法。窃以为,要破解至今仍然困扰我们的对欧洲的思想迷思,此问题必须有一个结论不可。

    敬请各位大侠发表高见。

    2011-03-3017:39:05

    4、走向革命

    而时间到了1905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内部状况,已经有了重大的不同。

    第一,作为儒学之本的经世之学的复兴,使儒学分支程朱理学的影响走向终结;

    第二,在内忧外患刺激和欧洲思想、强学之风影响下,士绅共同体开始走向分化,独立知识群体的形成以及绅商合流、军绅合流趋势,使农业-士绅体系的社会结构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解体进程;

    第三,经历了洋务运动及工商业的发展、维新变法及1901-1911年的新政和立宪运动后,迟延不决的君主立宪规划,不仅未能使帝制国体顺利地转向君主立宪体制,还使酝酿中的社会变革,获得了激进性质的革命力量的支持,且革命的矛头直接指向引发民族生存危机的外国列强和满清政府;

    第四,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借着西方的各种主义与观念,强烈地冲击着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并在广东沿海(包括福建)、江淮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和强学风气浓厚的两湖、四川等地,导致人心思变和地方的独立倾向。

    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一场社会革命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011-03-3017:41:05

    (续上)

    对此,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其实是改良主义者,而不是革命者培育了革命的土壤。大变革最终还是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开始了。外族建立的清王朝领导的这些变革,不可避免地孕育了反清力量并滋长了离心倾向,这些倾向最终会摧毁它本身。政府出资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它在国内训练的新军,受它鼓励在国内设立企业的商人,得到它准许在各省召开的省级咨政会议……这一切都成了反对清王朝的力量。在政治流沙中,清王朝越是力图自拔,结果反而陷得越深。因为这时人们讨论在中国建设现代国家,已经等同于在谈民族主义,即要求在中国结束满洲人的统治了。”【3】

    君主立宪的失败,意味着帝制国体在近代转型的第一次失败。

    革命也就不可避免了。

    【3】[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