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0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0217:16:54

    (续上)

    老士绅的边缘化,还与另外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晚清士子队伍的扩大,二是取消科举制度,三是省谘议局的选举。

    太平军起义前,全国有生员以上功名的人110万名,其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约74万名,通过捐款途径得到功名的人约35.5万名。

    太平军评定后,为了回报地方各界平定太平军的贡献,科举名额开始增加。到1871年时,生员名额由太平军起义前的25089人增加到30113人,武生名额相应地由21200人增加到26800人,此后基本上不再增加。

    按费正清等人的推算,如果每个生员取得功名后还可以活33年,则到1900年时,通过科举考试的生员总人数应有91万名,比太平军起一前增加23%,在全部人口中,生员的比例从万分之十八增加到万分之二十四。

    如果将同期通过捐款取得功名的53.4万名生员加上,则全国拥有生员以上的总人数约为144万名。这意味着全国约有144万个家庭大约720万人被视为特权阶层,享有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这些人中,又可以粗略地将取得贡生资格及以上的人看作是真正的上层,因为贡生可以作为官员的候补者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会尊敬与特权。

    太平军起义前,贡生及以上的人员约有125000名,占全部有功名和官衔的人的11%;太平军起义后,贡生及以上的人员有204000名,增加了63%【6】;这意味着上层人士的队伍在扩大。

    除在商业上和土地上取得成功外,取得功名,其实是进阶上层社会的主要途径。

    但在1901年取消武举考试、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后,按规定,功名的取得与新式学校的教育等级相关,但并没有认真的核定过。

    这样,在考察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国人的功名身份,就增加了困难,但大体上可将这一时期主要在省会城市设立的高等学堂,包括各类师范学堂、专门学堂、武备学堂及官办书院等,视作培养较高级人才的学校,毕业生可比照举人而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组成分子。

    【6】此处数据引自: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这些数据在前面一些地方介绍过。重复介绍,主要是不浪费大家时间去查询。

    2011-04-0217:19:11

    (续上)

    作为这一群体的重要部分,新式军官的培养则体现了军队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同其他上层社会的变化一样,对老士绅出身的军官集团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军官在成为军人之前,大多都拥有正式的功名。

    新军的创建,使得军官的素质有了与前不同的要求,这就为培养新式军官的各类士官学堂的创立,提出了必要性。

    1900年以前,各地的武备学堂、水师学堂约有10多所,比较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的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张之洞创建的武昌武备学堂、广州水陆师学堂,袁世凯在保定创建的六所武备学堂等。

    1901年武举废除后,各省都建立了武备学堂。到1906年时,全国有武备学堂35所,学生6307人,水师学堂4所,学生350人,又691名士官和军官在派往日本学习,还有15人在欧洲学习。

    到1911年时,各类军事教育机构达到近70所。

    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年轻人,由于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各地政府加强自身力量的重要基础,便也获得了受尊敬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作为新型军官,逐渐成为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集团。

    2011-04-0217:21:46

    (续上)

    重要的是,1909年谘议局的选举和构成,则将上层社会成员中那些具有开明思想、新绅商和个人野心的人,集合在省会城市,成为省会城市中的头面人物,如果他还足够富有或者足够有学问的话,甚至可与巡抚的名望媲美。

    尽管咨议局议员在理论上代表着州县的利益,也是州县选出来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居住在城市里。

    而且,这些议员不仅是本省工商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也还是各类学校的教师或投资者。

    与其说他们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不如说他们是当时中国上层社会中比较开明,及具有影响力的一个精英性群体。

    这个群体就规模来说是十分小的,在全国不过千人。

    他们既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更不是农民的代表,特别不能被认为是革命者或者是顽固派。

    他们所代表的,是他们“自己”——作为社会精英对学识和社会责任的担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他们中部分人曾创建过实业,或者说他们比一般人富有,而将他们称为资产阶级。

    因为他们比一般人富有那是肯定的,而从他们创办实业的目的来看,并不是单纯地使自己成为资本家,更多地是出于实业救国的愿望,或者像我们今天,不能因为很多人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就被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一样——除非我们还认为赤贫是革命的目的。

    2011-04-0217:38:22

    【史外肆言】这最后一个问题:资本家及其财富问题,是中国近代革命中被理论搞得最复杂的一个问题。

    作为近代历史中起过重要影响的群体,这些资本家及其所创建的实业,其初衷,包含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因为创办实业的大多数人,在那个时代属于士绅群体成员。

    我们多次说过,经世之学在近代的艰难复兴问题,实际上,士绅群体纷纷创建实业、或转向新式教育、或转向武备学堂习军事,正是经世济邦之要旨,而不是误解者所理解的对经世之学的学术承继问题。

    这涉及到对儒学的理解问题。今人大多将儒学理解为纯粹思想范畴的东西。这并不正确。儒学是入世的,其主要思想,正在于倡导学有所成者,立身以济邦。

    本文章序言中,特意提出过“正本清源”之要求。实际上,仔细阅读前面的内容,可知,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介绍和理解,基本上站在经世济邦这一儒学正宗的角度。儒学思想的宏大及其对中国文明传承的价值,正在于其经世济邦之思想。《中庸》和《大学》两篇,要旨不外如此。

    读文章的后生们,切记切记!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