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2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0323:59:25

    (续上)

    二是农村向贫困方向的滑落加快。

    正像学者们(费正清、徐中约等)所给出的意见那样,没有可靠的资料证明,晚清的农村生活已处于极度贫困状态。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民的生活并不比英国农民的处境差。

    尽管这个意见大致上是正确的,但也不能否认,农村社会正在走向贫困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列强财富掠夺和商业侵袭导致中国整体上滑向贫困的趋势一致。

    在1900年以前,农村生活是缓慢地由比较富足走向不平衡状态,不少人贫穷了,少数人富裕了;而1900年以后,向贫困方向滑落的速度有所加快。

    导致加快的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人口开始增加,人均土地减少,而生产效率只在少数地方提高。

    其二,大量民生洋货和机器动力的进口和使用,使传统手工业和人力运输业走向凋敝,手工业和运输业在华南、江南、华中地区对农民生活所起的帮补作用不再能维持。

    其三,因需要偿还列强强加于中国的各种赔款,和中国为推行新政而增加的军事及工业、教育投资,使税赋普遍增加,最终大多由农民承担,而地租以主要流通货币铜钱交纳,晚清时铜钱对结算货币白银的快速贬值,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据费正清的估计,农民的负担在20世纪最初几年中,比1840年时“即使没有增加两倍,也增加了一倍”【7】。当然这笔账也可以算在帝国主义头上。

    其四,财富向城市集中的速度加快,特别是大土地拥有者和乡间士绅向城市的汇集,将原产生于农村且部分会惠及于农村的财富,抽离到了城市。

    【7】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011-04-0400:04:11

    (续上)

    三是土地关系发生了微妙却重要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由于拥有土地可以出租的地主大量迁居城市引起的。

    那些居住在城市的土地所有者,不再像还在乡间那样,向租地者或佃农提供种籽和工具,也不在收获季节亲自监守,原来按收成比例收租的惯例被改变,开始采用固定数目的粮食或货币作为地租,仍旧留在乡下的地主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而地主们为了收入不被拖欠起见,采取了一种押租办法,即佃户要先缴一定的地租押金(类似于今天的房屋租用押金),在有些地方,这个押租相当于10年的地租【8】。

    这明显的有利可图现象,使地主从乡村中脱离了出来,成为仅仅靠收取地租而生活的不劳而获者。

    同时,城市里的那些有钱人,也可以通过购买土地坐等收取地租。

    这两种现象,使佃农大量增加,在湖南有些地方佃农人口甚至达到了50%【9】。

    土地关系的改变,使农村开始成为向城市输送财富的地方。

    不幸的是,这一趋势,在此后的100年时间里一直在加强。

    也许有人会认为,每一个即将衰落的王朝,在其末期,都存在着由于土地大规模兼并,而导致农村民不聊生的情景出现。

    但现在的情况,却与以往的历史不再完全相同,主要的区别是发展中的城市成为吸取农村财富的主要力量,它将使乡间的社会结构发生不可逆的转化,并最终会破坏中国农业-士绅体系的结构平衡。

    【8】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9】这里指的是晚清时期的湖南浏阳。而在湖南省,佃农比例最高的是醴陵,佃农达到80%,还有15%是佃农或半自耕农。尽管这些数字有可能做了过高的估计,但的确表明,农民们陷入了麻烦之中。参见: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