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4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0400:28:28

    (2)城市工人和半无产者的社会处境

    日益增加的负担和土地的紧张关系,使部分农民开始失去土地及赖以生存的空间。

    他们被迫外出,加入城镇中日益扩大的手工业作坊。

    晚清时期,手工业在进口商品和国内工业产品的双重压力下,惟有扩大规模才能维持一定的竞争。

    尽管国内的手工业,在晚清时并没有明显表现为规模的缩小,但盈利状况却极为不平衡。

    传统的手工业,如手工纺织、人工炼铁等,在机器纺织和冶炼企业的冲击下,走向式微;而缫丝、制茶、榨油、瓷器烧制、竹制品编制、扇子制作、采煤、采矿等,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到19世纪末年时,一些手工业,也逐渐地以半机械化的方式来同机器工业进行竞争。

    手工业工场以全日制或零工的方式,吸收了大量的破产农民或剩余劳动力。

    1912年,全国30个行业大约有1300万名手工业工人。

    而对工场主来说,要赢得竞争,压低手工业工人的薪水,或延长作业时间,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手工业工人微薄的薪水也只能勉强维生,而粮价高涨和铜币贬值,或者工场关闭,都会使他们陷入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最终一部人成为无产者或半无产者,承受着社会转型的高昂代价。

    2011-04-0400:31:06

    (续上)

    晚清时,机器工厂工人群体的规模还比较小,1894年约10万工人,1912年也不过增加到约66万人。

    而机器工厂的工人处境,也不见得比手工业工人好多少。

    一是随着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不需要技术的岗位的招工越来越容易,企业主必然地,以牺牲工人的休息时间和降低薪金的方法来增加利润。

    到1905年时,工厂普遍实行每天12小时作业的两班工作制,全年工作时间达到300-320天。

    使工人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工资的上涨,总是跟不上粮价的上涨和货币的贬值,这使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大为下降,有些工厂的工人甚至每天只能吃一顿饭。

    二是在上海或矿山普遍实行的包工制,实际上使工人处于半奴役或奴役状态。

    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由包工头为求职者介绍工作,两者之间是一种类似于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它起源于最初外商要求买办对中国工人全权负责的要求。

    后来这一要求,就演变为若干包工头包揽了为工厂招募工人且对所招募的工人进行管理的包工制。

    著名作家夏衍的《包身工》描述的正是这些工人的悲惨生活。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