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3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1115:00:47

    4、辛亥革命对共和政体创建的影响

    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1月10日国民政府成立,仅用了83天,即实现了帝制统治,向“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的共和国家的转变。

    尽管革命的不彻底性是明显的,但丝毫不会因此而减弱它的历史意义及深远影响。

    至少,继之而起的三民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都将自己所信奉和实践的社会革新运动,看作是这一社会革命的衣钵传承者。

    在此意义上,我们倾向于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011-04-1115:07:07

    (续上)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革命性质的事件,它终结了农业-士绅社会文明中的“天子”“皇帝”,作为国家权力代表的帝制国体,而确认了中国社会新的国家权力观念,即国家权力归属于全体国民,亦即清帝退位诏书中所说的“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

    清帝被迫认可的这一国家权力观念,是中国在列强侵入后,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审慎思考、思想交锋后,在中国社会上层中形成的一个接近一致的观念,连袁世凯都不便给予明确的反对。

    但是,这一观念上的一致,并不代表上层社会人士,在建立全民分享“国家权力”政治制度问题上,也达成了一致的认识。

    所以,此后的社会历史,便主要围绕如何建立真正实现全民分享国家权力的共和国体,这一关键问题而展开。

    孙文发动的二次共和革命、袁世凯与张勋帝制复辟引起的讨伐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军阀割据及蒋氏军国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等,都因各派坚持按自己的认识,解决这一问题而起。

    2011-04-1115:09:18

    (续上)

    第二,辛亥革命中,革命者对清帝退位问题的过度重视,使革命的民族主义因素,在一个狭隘的立场上占了上风。

    这一问题表现为两种现象。

    一是为了达到清帝退位这一狭隘的民族主义目标,而忽略了对帝国主义的抗争,甚至还寄希望于帝国主义来保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

    这一策略上的错误,给了帝国主义继续影响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机会,直至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因素还仍然牢牢地存在着。

    二是未能正确认识到依靠民众的力量来达到推翻满清、驱除列强占领、实施共和国体创建的重要性。

    孙文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根本未在革命后,形成任何的有助于新国体创建的计划和行动,因而使帝制国体社会结构的基石——乡村生活共同体社会,仍然保持着既有的状态,直到国内土地战争时期(1828-1937年)。

    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者的坚定支持力量。

    2011-04-1115:11:27

    (续上)

    第三,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鸦片战争后处于复兴状态的儒家经世之学,一度失去了明道救世的思想影响,占据上风的,是与共和政体有关的西方的民权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主义及其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思想纷争。

    这既反映了经历70年列强入侵之后,中国思想界的盲目性;也表明,重建社会新秩序的努力,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成了无本之源,使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长期陷入欧洲化与本土化之争。

    直到今天,这一问题还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