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0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2621:39:31

    (续上)

    就思想的发展而言,的确在春秋战国之后的漫长历史中,中国少有如20世纪初的那种多元化思想状态。

    在此之前,或许只有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社会融合的时期,可以被看作是有着思想萌动的状态出现。

    就此而言,我们必须说的是,这一被称作五四时期的思想界的基本状况是,存在着激烈的思想交锋,但缺少新思想的创造和发展。

    对此,徐中约的评价是客观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尽管对思想革命的特点有些夸大,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批判性地重估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来锤炼一种新文化,这一公然的做法,只是激起了一系列争论和论战,而没有创造出新文化。但是,却为创造性地采用外国的观念和体制,以处理中国的局势,奠定了基础。”【2】

    为了理解这一结论,还是先回到1916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那里。

    不理解这一背景,就不能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创造出新文化”这个结论。

    【2】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011-04-2622:01:48

    1、新文化运动的社会背景

    一个中距离的社会背景是,1860-1895年间的军事自强运动、1895-1911年间的君主立宪新政、1911-1916年间的共和宪政革命,都未能将中国从列强的掠夺和控制下解救出来.

    而为了实现这一最初的目标,还勇敢地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国体,也恣意将孔子儒学和科举制度,作为厌弃的对象而予以抛弃。

    但这些努力,似乎一无所获,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事实,虽然暂时不会导致国家被进一步分裂,但“国破族亡”的概念,仍深深地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

    更糟糕的是,民权共和运动的发生,不仅未能将一个完全不同于帝制的新社会秩序建立起来,反而触发了因国体之争导致的南北混战。

    本就破碎和孱弱的山河,原本期望统一、强盛于共和国体之下,不曾想却使国土分裂于共和之争,早已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生存危机,到了将要不能收拾的边缘。

    2011-04-2622:03:52

    (续上)

    推翻帝制、抛弃孔子儒学及科举制度,事实上等于将创造辉煌中国文明的最重要的2132年帝制历史,予以了事实上的否定,观察社会发展和民族存亡未来的参照体系,就这样被并不理智的情绪冲动抹去。

    另一种倾向是,举凡可予以解决中国难题的思想、方法、制度等,都被认为潜藏在西方思想和体制的万花筒中,只要拿来进行试验,即可收到应有的功效。

    问题是,在此之前已经明显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人在这一思路上退却,反而以更大的热情和执着,投身于学习西方思想的运动中,以便通过思想革命,为共和国体塑造它在欧美所基于的那种社会基础。

    这样一种情怀和固执,在其他文明体上并不多见。

    因而,我们只有将眼光上溯一个更加深远的背景,或许才可以了解其中的缘由。

    2011-04-2622:06:56

    (续上)

    这个深远的背景,将聚焦于中国人的宇宙观及其天人合一的观念世界中。

    中国人的宇宙被设定为一个善良而和谐的体系,且从来都不会远离人的影响而独立存在。

    在这个体系中,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互动的,不管是五行、阴阳、“气”“理”还是“心”“物”,所有因素之间因互动而相生相克或相互转化,人既不例外于这一体系,也不驾驭这一体系,只是顺应着这一体系。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也同样因顺应着这一体系而各循其道,各化其道,并因合于宇宙之道而生生不息。

    这样的宇宙观,影响着中国人常以包容之心容纳异类,并不以其恶,而拒绝其善。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一时之恶,并不是世界的本质,必因善的倡行而化恶为善,因此,所有有助于化恶为善的德行,都是可接受并由德性发扬光大的。

    如果能理解玄奘孜孜以求佛教经典,而不顾只身犯险的精神,就可以知道,在学习西方问题上,近代中国人的执着,实如古代中国人同出一辙。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