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1节

作者:居原氏
    2011-4-2915:13:00

    【史外肆言】如果说鲁迅由“取今复古”,到《呐喊》革命,在转而在真正的革命面前《彷徨》起来的话,胡适则是从实用主义哲学,转向可代言革命的白话文学,最终在革命情绪消沉之后,转而整理国粹去了。

    下面对于胡适的批评,估计赞同者不多。

    2011-04-2915:14:42

    5、胡适的文学革命与词章之学的衰落

    师从杜威(杜威时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主任)并认为已得杜威实用主义真传的胡适,于1917年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

    这个强烈信奉实用主义、科学思维方法和进化论社会改造观的27岁教授,未及回国时,即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倡导白话文写作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八项建议: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放古人。三曰,须讲究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二卷五号)

    2011-04-2915:15:47

    (续上)

    不过,胡适的文学改良,到了陈独秀这里,就成了文学革命。

    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陈独秀发了一篇《文学革命论》,将胡适奉为“文学革命之急先锋”,而文学革命的旗帜,也被陈独秀定义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11-04-2915:16:54

    (续上)

    在陈独秀看来,《国风》、《楚辞》之用土语方物,属有可取之处;

    而汉赋、晋唐骈文律诗,唐宋八家“文以载道”之文,乃至清代桐城派、文选派古文、江西诗派诗歌、曾国藩诸人诗文等,皆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

    因此,应予革新,以作革新政治之基础。

    2011-04-2915:18:24

    (续上)

    《新青年》倡新废孔,已经将中国知识界的一池清水搅浑。

    但大多数文章,采用的是半古不古的文体,少数采用书面语和口语结合的方式,陈独秀文章大多如此。

    当时能阅读《新青年》的,是有国学基础的文人或年龄稍大的学生。

    自从胡适、陈独秀,两篇倡导以通俗语言(口语,即白话文)创造新文学的文章发表后,知识界的那池浑水,又被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便决口而恣意流淌了。

    2011-04-2915:21:47

    (续上)

    胡适、陈独秀等人,执意要推行文学革命的原因有三。

    一是认为传统的文章写作,是一种贵族式的文体,不仅死气沉沉,且自汉魏之后,对形式(对偶、工律、用典、师古、求雅)的追求远甚于内容,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文过饰非、阿谀颂德之语;

    二是传统写作遵守“文以载道”的原则,与八股文的“代圣贤立言”一样,充满着根深蒂固的对儒教伦理道德的颂扬,不涉社会实际和真实的思想与情感;

    三是文学革命可起到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类似的效果,为革新政治、革新社会、革新民族的重要方法,尤其有利于急迫的政治革命【12】。

    胡适早在美国留学时,就曾经和赵元任一起,发起过用白话文写作的运动。

    尤其是主张在文学创作中,应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而在文学创作领域,明清以来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便采用口语为主的叙事方式,可使文学为普通人所阅读和理解。

    而革命兴起以后,诸多政治领域的变化已经开始,但文章写作特别是文学作品,却还是以自古以来的书面语为主要表达方式,这对传播来自西洋的思想是不便的,既有翻译是否可准确表达的问题,也有阅读和传播方面局限于少数人的问题。

    【12】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之《文学革命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