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9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5-0910:39:09

    三、思想转换:五四运动对新文化的反动及历史透视

    开始于1915年或更早的新文化运动与1919年5月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即便参与五四运动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将五四运动看作是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90年来关于这场运动的原因及其意义的众多论述中,往往将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开端,亦即这场由学生发起和参与的广场政治事件,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将中国传统留给了旧世界,而将中国社会发展的梦想寄托于“科学”和“民主”的欧洲化前景上。

    当然,这种承前启后的解释中,就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整个进程看,也被理解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结局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并促成了主导新中国政治进程的中华民族图存救亡政治目标的实现,这便是在大陆成功地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2011-05-0910:41:31

    (续上)

    第三种解释也有自己充足的理由。

    青年学生们勇敢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公开抗争行为,说明个人历史自觉的觉醒。

    这一觉醒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分不开,因而被冠以人性解放或个人解放的光环,并且,符合达尔文主义和弱肉强食规则的个人主义的张扬,将传统的以集体主义为优先的道德主义酱缸掀了个底朝天。

    因而持这种见解者认为,如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那样,五四运动将守旧的中国领到了现代化的殿门之前——前提是要将这个殿门之前的“孔家店”彻底砸烂。

    2011-05-0910:44:13

    (续上)

    还有其他的解释,如杨念群主张,应把五四运动看作是近代历史长程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加以审视,不仅要将其作为政治运动瞬间发生的事件去理解其含义,也要理解它在揭示中国人心灵重新自我发现过程中的意义。

    重要的是,要把五四运动扩展到与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关联中予以定位;因此,五四运动“既是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政治改革失败的背叛。”【1】

    这些意见无疑都是有道理的。

    但正因为都有自己的道理,也恰恰说明了各自道理的片面性。

    之所以如此的问题在于,都过多地将五四运动赋予了一定的历史意义,而未能就这一运动本身进行客观地解析。

    【1】杨念群著,“五四”九十年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2011-05-0910:50:12

    (续上)

    使北京学生走上街头的原因,与三件事情直接相关。

    一件是袁世凯1915年与日本签订的日本要求取得德国在山东和华北权益的“二十一条”事件。

    此事件的背景是,一战开始后,日本和英国于1914年联合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驱除,但日本占据胶济铁路和青岛海关后,却向中国提出了获得山东权益和扩大在华权益的二十条要求【2】。

    袁世凯尽管在1915年5月被迫与日本签订了该条约,但该条约并未经国会批准,袁氏也未应许日本涉及山东权益的第五项要求。

    【2】“二十一条”由五项二十一条构成。前四项是日本要求控制山东、满洲、内蒙古、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明显地是趁欧洲战争期间欧洲人无暇东顾之际,擭取原来德国、英国、俄国的在华利益(全部或部分);

    第五项则提出中国须在政治、财政、军事和警察管理方面雇佣日本顾问,所有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盖允其土地所有权及中国至少从日本购买半数以上之军火的要求,阴险地意欲全面控制中国及劫掠中国。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