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8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7-1621:25:22

    【续上】

    由于长期以来对1912年革命前后,我国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缺乏明确而客观的官方评估,以至于大多数人将那时的情况设想得比较糟糕,这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不一致。

    至少,1912年前的中国农民,拥有约60%的可耕种土地,比英国农民状况要好;

    英国农民在1832年时只拥有土地不到30%,70%以上的土地为贵族和新兴的商业阶层所控制(500个贵族家庭拥有50%的土地,1300个绅士家庭拥有20%以上的土地),且这种情况以至延续到一次大战前后。

    2011-07-1621:27:30

    【续上】

    在这种理解(误解)中,有四方面的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佃农并不一定比自耕农生活艰难,特别是那些佃农兼自耕农的家庭,家庭收入可能比纯粹的自耕农要好。

    二是长江流域和南方种植水稻的省份的租佃率,要比种植小麦的北方各省要高,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南方的农民运动要比北方容易得到支持;其实,水稻种植的效率通常比小麦的种植效率高一些,因此地租负担率南方高过北方,并不一定说明南方的农民会比北方的农民生活艰苦,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三是押租制的出现可能是破坏乡村社会关系的最主要原因。民国政府内政部1932年的调查,发现220-300个县流行押租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水稻种植地区。而正是这些地区为工农革命提供了最初的试验和动力。

    四是农业税赋的不公平分担问题。农业税赋通常由省或县征收,地方豪绅与政府人员勾结串通是正常现象,这就必然加重自耕农的税赋。

    同时,没有对地主或豪门望族占有的农业剩余征税(即奢侈性消费部分未征税),这使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能力受到限制,也扩大了乡村社会税赋不公平分担的程度。

    2011-07-1621:31:24

    【续上】

    但这些都不是重要的。

    农民的穷困生活和社会的不公平状态,使一场工农革命在中国成为可能并最终取得胜利,只是理解中国革命的方式之一。

    重要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还对乡村有着强烈的依赖,即中国的欧洲化进程,是按照中国的方式而不是欧洲希望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进程中,城市仍然没有获得新力量载体的全部资格,而工业及其工业运动的产物——资产阶级,还仍然是中国特色的富人,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像欧洲那样,依靠对农村的残酷无情的牺牲来增进自己的财富。

    也就是说,促使中国工农革命的原因中,社会不公平只是一个次级动力因素;

    而最重要的动力因素,是中国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方式,来重新构建已经离析的社会秩序。

    在由旧秩序到新秩序的转变过程中,乡村的重建和乡村与城市共生关系的建立,将为转变提供首要的、根本的动力。

    辛亥革命后,乡村秩序在帝制被推翻后也面临着重建或改造的任务,但这个任务却没有被纳入革命进程之中。

    2011-07-1621:37:11

    【史外肆言】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动力因素,是理解新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关键。正如上述结论那样,表面上看,土地占有的平均衡状态为土地革命提供了合法性,但这种不均衡状态,其实并不是农民积极参加革命的主要原因。

    乡村革命的本质问题,是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和乡村与城市共生关系的建立。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