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2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8-2422:53:02

    【续上】

    1964年12月15日-1965年1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会议期间,请各地与会的领导人讨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但这个人大期间**的会议,实际上开成了长达1个月的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

    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成果,是形成《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称为二十三条),此二十三条取代了**于12月15日-23日制定的总计17条的同名文件(称为十七条)。

    二十三条提出:

    “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主义的阵地。……今后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称为“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52】

    【注52】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44页。有关二十三条的这段引文,摘自邓小平年谱对内容的介绍,未核对原文件。

    2011-08-2422:55:03

    【续上】

    由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期提出的“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工分、清理财物”的“四清”活动,演变为二十三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颇有点像反对胡风及肃反运动、反右运动的翻版,这或许正是**找到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几年搞一次整风。

    只不过这一次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发起的整风运动,不仅将农村基层干部及过去和现今富裕的农民整了一通,还随后在党内整了起来,而矛头由防止修正主义在中国出现,变成为“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下边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上边是**、邓小平这些当权派。

    而提出由下边的问题,去找上边根子的,却是王光美的“桃园经验”。

    2011-08-2422:56:12

    【续上】

    **的不满,预告着延安体制即将走向完结。

    延安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层领导人之间建立了较紧密的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合作团体,这个夺取政权的目标,也承载着他们共同的在中国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以平等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二是高级领导人之间的合作机制是民主集中制,即以讨论和协商为主要方式的决策模式。

    2011-08-2423:03:35

    【续上】

    此模式在截至1953年形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前,还较好地予以了保持。

    1953年的高岗事件表明,延安集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环境中,有发生分裂甚至走向敌对的可能性。

    1953-1956年间,以行政体系为主的官僚体制,与以党领政为指导思想的党的体制之间,出现了冒进和反冒进的3次反复,最后以1958年春天周恩来、陈云和**向**作检讨的方式,暂时化解了党政之间的矛盾。

    但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过程中,**的独断专行,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这个矛盾,也开始侵蚀和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到1959年庐山会议反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时,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上荡然无存了。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