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6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9-2519:11:29

    【续上】

    在这期间,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后瓦解,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也在1991年12月26日解体。

    在巨大的国际政治压力下,**新的领导集体从稳定国内政治局势出发,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治理整顿”经济策略。【11】

    而此时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打破西方的封锁,更重要的是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问题。

    为了突破**马克思主义左派理论家对改革开放的理论围剿,邓小平在苏联解体20多天后,于1992年1月17日由北京启程南下,他要解决困扰中国32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解决改革开放引发的“姓社”、“姓资”问题。

    他在郑观应的故乡提出了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三个标准: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12】

    【注11】《人民日报》1992年元旦社论将这个策略描述为:“要按照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坚持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要按照中央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努力推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经济建设的其他部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条战线,都应当把深化改革的文章做好。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切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审时度势,有利于稳定。”

    【注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373页。

    2011-09-2519:13:24

    【续上】

    邓小平在广东的谈话,廓清了笼罩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计划经济阴霾,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市场)政策,拿来作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

    邓公在巨大政治压力下提出的这一策略,与珠海人郑观应1892年所说“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秉持着同样的理念。

    正如前文曾经说过的那样,邓公在1992年大力倡导市场经济,实是对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13】主张的历史回应。

    或许邓公并未意识到,他在珠海提出市场经济主张的历史象征意义,但穿越100年风雨的两位智者,却在同一块土地上共同完成了中国近代复兴历程上最重要的事业:实现以农立国到以商立国的转变。

    【注13】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商战、商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7-298页。

    2011-09-2519:14:30

    【续上】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三》中说:

    “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此尽人而能言之也。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籍商以强国,籍兵以卫商。其订盟立约,聘问往来,皆为通商而设。英之君臣又以商务开疆拓土,辟美洲,占印度,据缅甸,通中国,皆商人为之先导。彼不患我之练兵讲武,特患我之夺其利权。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14】

    【注14】郑观应著,盛世危言-商战、商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2011-09-2519:16:57

    【续上】

    郑观应将道理讲得如此明白,却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广泛注意,这与彼时中国仍秉持以农立国的信念有关。

    然一如郑氏所言,彼时欧洲各国已是“各图利己,籍商以强国,籍兵以卫商”,而我中国却“不重商务”,“士、农、工、商又各自为谋,虽屡为外人所欺,尚不知富强之术”。

    及至到了孙文那里,孜孜以求的是议会制共和,却不知议会制共和之根基在于城市商业之利权;

    承继孙文的国民党政府,则依孙文“节制资本”为据,将1927年前蓬勃发展的城市工商资本之大部收归国有,蒋中正更是只知求国际贷款以购买枪炮,却不去发展工商以图自制。

    到了**时代,则更是将商业看作是剥削之法、万恶之源,欲灭之而后快,尽管亦知工业及钢铁的重要性,但却不知工业发展的实质性推动力来自于商业扩张之力量,没有逐利的商业动机参与其中,工业只是一种制造而不能称其为经济这样简单的事实。

    因此,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被行政力量强制分为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两个以计划性统购统销为媒介的生产场所,农民仍然是农民,工人也不过是在工厂里劳作的城市人而已。

    2011-09-2519:22:48

    【史外肆言】邓小平1992年南巡广东时,先后走访了深圳。珠海、广州、顺德、中山、高要等地,如果将这些地方画一个圆的画,郑观应的家乡(中山三乡镇,原属珠海)恰在中心。当我发现这个巧合时,专门前往三项镇缅怀郑观应。在那里,后来做了一个公园,纪念邓小平的考察。——不过,当地人对郑观应远不如对邓小平影响深刻。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