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5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9-2519:03:21

    3、1992年:以农立国到以商立国的转折

    1989年的事件,使中国得以在政治上清理了1978年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围绕以党治国、以党领政国体,与以成文宪法和多党代议制国体之间发生的纷争,**坚持的以党治国、以党领政国体,重新被确立为不可动摇的政治体制。

    由此形成的政治高压气氛,使人民的政治热情急剧减弱,暂时终结了辛亥革命以来以西方多党代议制共和政体重建中国国体的可能性。

    2011-09-2519:05:34

    这使长期以来企图用和平演变策略,在中国“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西方世界大失所望,因此,对中国采取了包括中断正常国际贸易的严苛政治制裁和经济封锁。【8】

    而国内则是“左”的东西泛起,要抓抓阶级斗争了,要取消个体户了,出国留学政策要变了,留学生回国探亲要被审查,知识分子要重新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等,谣言满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受“左”的思潮影响,私营企业减少约50%,个体工商户减少约15%。国际制裁与国内左派思想回潮,使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9】

    【注8】1989年7月14日至16日,西方七国(美国、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在巴黎举行会议,发表政治宣言,谴责中国政府平息风波的行动为“违反人权的**”,并采取中止高层政治接触和经济制裁的一系列措施。7月17日,《人民日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予以回击。

    【注9】《人民日报》1992年元旦社论的说法是:“我国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步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制裁,扩大了对外开放”,“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经济秩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到正常的增长速度”。

    2011-09-2519:06:42

    【续上】

    1990年2月,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发表。

    文章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是个体私营经济,并对改革开放提出质问:到底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而几乎同时,在北京发表的另一篇文章《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改革开放》则认为,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一方面增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疑虑,同时也使左派理论家们的论调成为政治是非的判断标准,主张改革开放的言论,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几近等同。

    2011-09-2519:08:12

    【续上】

    针对有可能使改革开放夭折的左派思想泛滥的情况,邓小平于1990年12月,对**几位负责人明确提出: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级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0】

    【注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