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节

作者:东莞郭菁菁
    2010-08-0721:15:16

    12

    读柏杨的历史随笔,始明白,我们的老祖宗,实在是一个喜欢热闹,喜欢争斗的民族大家庭。与天斗,乐无穷;与地斗,乐无穷;与人斗,乐无穷。

    在从前的皇族大家中,更讲究一种群殴的策略。

    不同性氏之间的权力争斗,大抵以同宗同族的兄弟为响应。同宗祠内部的械斗,自然以更细腻的血脉疏亲为照应的对象。

    皇太极少年丧母,他的母亲孟古姐姐只有他这一根的独苗。所以,皇太极是相当不幸的。在这人情若“古道西风鞭瘦马”的深宫中,没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来呵护他,真可谓徬徨无依。

    以努尔哈赤为旗帜的爱新觉罗氏族,原本就是一个很大的家庭。

    努尔哈赤一辈,有4个参差不齐的弟兄。仅二叔穆尔哈齐门下就有11个堂兄弟。三叔舒尔哈齐门下又有9个堂兄弟;其中阿敏贝勒门下出了6位侄子、济尔哈朗贝勒门下出有11位侄子。

    只算努尔哈赤嫡传的一支,皇太极的当时就有了15位异母的兄弟。亲兄弟的子侄集合起来,都可以组成一百四五十人的团队。

    皇太极上面的7位兄长分别为5位福晋所出,这5位福晋都是建州女真氏族的女子,似乎是努尔哈赤最正统纯色的传人。

    只有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姐姐,是来自令努尔哈赤闹心的叶赫部。

    所以,少年皇太极的处境,借用《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讲过的一句话:记住了,不可多走一步路,也不可多说一句话。

    这样的观颜察色、小心谨微,放在少年的皇太极身上,大抵上都是不错的。

    所以,皇太极是自幼即养成了慎言少语的习惯。

    他平时在父汗努尔哈赤的身旁,大抵保持着一种恭顺倾听的姿态。不言则已,言则必说在了父汗努尔哈赤的心坎上。皇太极的风头,后来超越了阿拜、汤古岱、塔拜、阿巴泰等长年滚爬于沙场的兄长。从而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样战功显赫的兄弟,平分了四大贝勒的秋色。

    布木布泰在十三岁不到的时候,就跟定了表情沉毅果决的皇太极。

    从前,所有女子的嫁人,大抵都是一锤子的买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个癞蛤蟆也得抱着走。

    布木布泰此后就追随了皇太极,从辽阳的东京城到沈阳的永福宫,她与皇太极一起度过了18个春秋。

    在这18年中,喜欢用脑子的博尔济吉特氏,不敢讲自己始终是丈夫心目中的最爱。

    但那实在是一个军事与政治斗争形势风云变幻多端的年代。

    布木布泰认真地听着,小心地看着,从而发现到许多女子不太注意到的事情。也领略到了当年女子很难领略到的政治游戏的乐趣。

    她后来是慢慢的,由一个单纯的蒙族姑娘,成长为了一位老辣的政治高手。

    后来,布木布泰把从丈夫皇太极那儿学来的、高屋建瓴的政治游戏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这就令后来数百年间,几多的男政治家们叹服不已了。

    布木布泰于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在努尔哈赤大汗为她准备的盛况空前的婚礼仪式中,嫁入了后金。

    下一月,草原明净的晴空,刚透出一丝春回大地的暖色。

    努尔哈赤天汗即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前瞻性的决策。放弃经营多年的辽阳。把都城南迁到更加逼迫大明的沈阳城。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决定在后金国的众贝勒大臣中,荡起了巨大的反弹。

    说实在的,后金当时的诸贝勒重臣中,很少有人想得通。辽阳的东京城,经过数年苦心之经营,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这时,它的丽白的堂皇、姿度的艳雅,正媚荡地展现在后金君臣的眼帘中。

    再说,老一辈的开国诸臣中,诸如开国五大臣等,风刀霜剑地追随于努尔哈赤天汗,在外面浴血征战多少年。体力不支者已然魂归于九泉之下了。尚在人世者,谁的身上又不是伤痕累累的呢?

    现在,大家携带娇妻美妾,在东京城崭新簇簇的雕檐画梁、曲廊亭榭的大殿深宫间,刚过上几天安逸的日子,老汗王又动了迁徙的念头。老汗王这不是在瞎折腾吗?

    努尔哈赤天汗核心领导班子的四大贝勒组合中,前面三位的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均有一点的想不通。

    他们只是迫于努尔哈赤天汗的威严,不敢公开反对而已。

    但私下嘟嘟囔囔的不满情绪,却是难以禁止的。

    布木布泰从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私下议论中晓得:只有自己的丈夫皇太极,猜透了老汗王绵实的心思。

    2010-08-0819:34:54

    13

    皇太极懂得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站起来说话。

    像这种事关大局、又不为多数人理解的重大国策,皇太极必须坚决地站出来为父汗的英明决策讲话。

    下一次的贝勒议政会议上,皇太极从容地从臣下的队列中走了出来,向诸大臣提示了个中的奥秘:关键是辽阳无险可守。

    后金的当时,虽然说立国已满十年。但严峻的政治形势,其实并未从根子上得到改善。后金的正前方,摆着一个朣朦巨物的大明王朝。北面则有对后金持睥视态度的颇为兴旺的北元蒙古林丹汗。东面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东南海面的皮岛上,则崎踞着明朝的大将毛文龙。

    后金若长期局促于辽阳的一隅,其实是一种腹背受敌的形势。

    皇太极侃侃而谈:

    而沈阳的形势就不同了。既可以巩固已经到手的富庶的辽沈地区,又可以迫胁已然是惊弓之鸟的明朝皇帝,使之不敢对于后金生出非份的想法。沈阳为关外堪称虎啸平原的唯一可守之地,背靠铁岭、开原、抚顺等建州女真的老根据地。守住了沈阳,后金的将士们,进可攻,退可守。往后只要后金的虎将们,在沈阳城头轻轻地咳嗽一声,恐怕龟缩在北京紫禁城中的大明皇帝、都要吓得哆嗦好几天呢。

    皇太极深入浅出的一番分析,解开了后金一班武夫的心理疙瘩,也激起了女真的一班嗜血勇士们的征服**。

    迁都的议题,在君臣的一阵哄堂大笑中,达成共识。

    努尔哈赤大汗后来颇为器重这排行第八的皇子皇太极,也正是看中了他性格中的勇毅有决。

    老汗王以后在与退休老臣们海阔天空闲聊时,偶尔会感慨:老八平时在兄弟间总是恭逊退让的,可遇上大事绝对是不含糊的。

    这对于从不轻易流露心中真实想法的努尔哈赤大汗来说,已是难得的赞赏了。

    2010-08-0920:02:36

    14

    其实,自从皇长子禇英出事之后,努尔哈赤对于自己身边转悠着的,数位虎狼之年的子侄也并不完全是信任的。

    当时,努尔哈赤曾把自己用得颇为顺手的一位近臣伊拉喀,放在了皇太极的身边,这自然不无监察、窥伺的意思。

    皇太极最初对于这一位包衣旗出身的伊拉喀甚是恭亲,绝不因为他出身的低微,就对于他有所轻视。

    伊拉喀对此颇为感怀。在努尔哈赤的跟前,就尽捡有关皇太极的好话讲。

    比如:皇太极的家庭宴饮时,皇太极时常都会让伊拉喀搬了一张的小矮凳,加入其中。

    皇太极会用怀旧依依的口吻对哲哲、小布木布泰等娇妻美妾,讲:“从前很小的时候,父汗带了我们去打猎,个个都是欢腾雀跃的。有些年龄太小的不带去,就会哭着向父汗要求前去。现在的一些子弟们,住在小桥流水的华美屋宇中,整天就只知道玩耍。过去父汗领着我们创业时,那时是很少仆从的,大家都自己动手牧马披鞍,拾柴做饭,即便是如此艰苦之环境,大家也都尽心尽意地跟着父汗做事。其实,国家能有今天的兴旺,何尝不是从艰难困苦中来的呢?现在有些子弟,遇到行兵出打仗,不是讲妻子生病,就是以稚子有恙为托辞,年纪轻轻即不思进取,只知留恋于妻妾的温柔之乡。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行呢?国家能指望他们兴旺发展吗?”

    伊拉喀将皇太极的此番话传了过去,父汗努尔哈赤的心底自然是欣慰的。

    迁都盛京后,皇太极对于自己的身边,有伊拉喀这样一个密探式的人物,总有一种针芒刺背之感。

    这时,皇太极在父汗努尔哈赤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稳固性的提高。

    皇太极突然冷淡了伊拉喀,动辄斥喝他做事情不尽心竭力。

    伊拉喀因此委屈地跑到努尔哈赤身边去诉说:“四贝勒忽然无缘无故的不想要我了,我想回到抚养我长大的大汗身边。”

    努尔哈赤做事最忌讳下面的人挑拨是非了。

    因此,他与诸贝勒、大臣议论:“这个伊拉喀,枉费我将他养大的一片心机,年纪轻轻就心术不正。从前在我跟前尽说四贝勒的好说,现在又反过来讲四贝勒不养他,增添我的烦恼。我可是从来没有听到四贝勒讲他一个不字。像这样的东西,做事既不勤力,又无端控诉四贝勒不养他,这不是在挑拨我们父子美好的关系吗?”

    不久,就下令把伊拉喀杀掉了。

    当年,皇太极在众贝勒中的誉声方冉冉鹊起。暗中嫉恨他的人不是没有。

    伊拉喀的一颗人头咣啷落地。

    有关皇太极的谤言嘎然而止。

    中国有一句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甚么为人情世故?小布木布泰生活在皇太极的身边,睁大一双好奇而又天真的眼睛,看着皇太极冷静从容地处理了诸如此类的家事与国事。这就是真实到有一点血腥味的人情世故。

    皇太极有一句的名言:生活在皇室大家,没有小事。一个细节处理不慎,就可能导致人生的满盘皆输。

    皇太极的这一句话令布木布泰终生受用。

《一个清朝,二个女人——一部女子私阅清史的最佳读本》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