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节

作者:东莞郭菁菁
    2010-08-1314:34:57

    18

    但是,努尔哈赤的此番处置,却在褚英的心底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他想起了上一年被囚死的三叔舒尔哈齐。

    褚英直觉得有一根巨大的绳索,正缓缓地套住了他的颈项,今后将愈勒愈紧。

    褚英惊惧得有点透不过气了。

    三叔舒尔哈齐是父汗努尔哈赤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兄弟俩的感情一向是好的。努尔哈赤起兵,舒尔哈齐长期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兄长的左右,出生入死,浴血而战,立下了汗马的功劳。

    后来,努尔哈赤的势力坐大。三叔速尔哈赤的声名也浸然驰闻中外。

    大明皇帝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舒尔哈齐为“三都督”。大明皇帝起先给予兄弟俩人的地位尊崇,应该是相等的。

    万历23年(1595年),三叔舒尔哈齐在银筝檀板的欢宴之余,曾向朝鲜使者申忠讲:“日后你佥使(官名)若有送礼,则不可高下于我兄弟。”

    三叔舒尔哈齐的争权,伊始引起了父汗努尔哈赤的警惕。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样的屑末小节,尚不至于导致数十年兄弟之情的彻底反目。

    三叔舒尔哈齐后来所犯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政治主张上的转向亲明。

    这就触痛了对于大明王朝觊觎已久的努尔哈赤的大忌了。

    史书上说,舒尔哈齐出使明朝回到草原后,一时为大明京城的万井笙歌、一樽风月所迷惑,“中国(明朝)宣谕,无不听命”。

    政治老手努尔哈赤必须处理政治立场开始动摇的三叔舒尔哈齐。舒尔哈齐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万历27年(1599年),努尔哈赤兄弟合兵出征哈达女真部。

    哈达兵出城搦战。

    三叔舒尔哈齐用兵布局的动作稍有迟疑。

    努尔哈赤立即在全军上下将士的公开场合,铁青着脸色,厉声地斥责舒尔哈齐:“带着你的兵冲上去!不要往后面退缩!”

    如此,满面赧色的舒尔哈齐,只好冒着城头如雨的箭阵,不顾一切地往上仰攻。

    后来虽然把城攻下了。军中的伤亡却很多。

    这是努尔哈赤首次在临敌的状态下,打击与自己齐名的舒尔哈齐的威信。

    这对于舒尔哈齐而言,已然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了。

    后来的乌碣岩一战,成就了褚英最初的英名。却令英名一世的舒尔哈齐,背上了畏敌怯战的骂名。

    当时,建州女真的子弟兵中,约有三分之一强的将士曾嫡系于舒尔哈齐。

    努尔哈赤没有急于立即打击舒尔哈齐。而是不动声色地提出:把舒尔哈齐平时最得力的两员大将常书、纳齐布处死。

    这就逼着主将舒尔哈齐厚着脸皮向努尔哈赤恳求:“若杀二将,即杀我也!”

    努尔哈赤提出要赦免二将的死罪也不难,前提是胞弟舒尔哈齐暂时离开队伍休养一段时间。这就顺势削夺了舒尔哈齐的兵权。

    戎马一生的舒尔哈齐被迫幽禁于家居,心情颇为侘傺不乐。

    有时,郁闷无可释怀之时,舒尔哈齐就会口出怨言:“这样活着有什么意趣,还不如早点死去拉倒。”

    有人把舒尔哈齐的抱怨,传进了努尔哈赤的耳中。

    努尔哈赤的心中扑哧一乐。

    但努尔哈赤赤红宽脸上所表现出来的,也不过是莞尔一笑而已。

    舒尔哈齐直觉得兄长努尔哈赤,在等着看自己的笑话,就想迁居到遥远的外地去,眼不见心不烦。

    褚英从前与三叔舒尔哈齐的感情最好。

    这一回,连大老粗的褚英都看出了三叔此举的孟浪。

    褚英就甘言劝慰舒尔哈齐:三叔此际尚是戴罪反思之身,轻举妄动必然授他人以口实,徒惹父汗努尔哈赤生气。

    可舒尔哈齐还是径自携了二个儿子,移居到了一个叫黑扯木的僻静地方。

    此举果然令努尔哈赤很是生气。

    他认定三弟舒尔哈齐是故意挑衅他至高无上的权威。

    万历37年(1609年)3月,努尔哈赤杀掉了舒尔哈齐两个擅自移居的儿子。“尽夺赐弟贝勒之国人、僚友以及诸物”。又把对舒尔哈齐喃喃不忘的大臣乌尔坤吊在一棵大槐树下,堆积柴草在他的身边,举火烧死。

    这样的处分,自然是严厉的了。

    舒尔哈齐看出努尔哈赤的来势汹汹,就赶紧向大哥口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返回努尔哈赤规定的幽居之地。

    但是,舒尔哈齐心头的郁愤之意到底是难平的。

    史书上讲他:“弟贝勒仍不满其兄聪睿恭敬汗之待遇,不屑天赐之安乐生活,遂于辛亥年(万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卒。”

    另外有些资料讲,舒尔哈齐是被大哥努尔哈赤“用计杀死的”,或者“腰斩而亡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听者也不妨姑妄听之。

    不过,爱新觉罗这个盘踞中国历史近三百年的强劲家族,在他的开国之初,是很出过一些强项硬气的汉子的。他们无论自己是否做错了事情,打死也不肯认输。或者嘴巴上认输了,心里面始终是不服气的。

    舒尔哈齐曾经是一只展翅的雄鹰。

    雄鹰的生命是属于凌驾于草场与河流上方的,明清而又高远的天空的。

    因此,他不屑于兄长努尔哈赤施舍的雀燕般庸常无味的生活。

    舒尔哈齐就情愿这样吹胡子瞪眼的活活气死了,大哥努尔哈赤还能拿他怎么样?

    2010-08-1416:46:35

    幸福就在不远处82,既然我们都跟什么编辑无缘,就直接在网上看直播了,一样的写意快乐。

    6651875,对于这一段历史,我们都是从教科书的基础开始了。大家一起温习,呵呵。

    2010-08-1416:51:47

    19

    长子褚英似乎也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一股犟驴子脾性。

    他坐在执政官这个位置上,其上也勃起焉,其下也萎顿焉。晕乎乎地就被人家弄到了守城门的角色,心里面有一点的冤屈。

    可是,褚英是一个大老粗,他至死都搞不清楚为什么受伤的会是他。

    在父汗努尔哈赤的强权政策下,新生的女真政权,是一条正在成长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鳄。

    所以,被父汗冷遇的褚英,于不自觉间,又采取了当年三叔舒尔哈齐的无奈态度:“不认错,不低头、不合作”。

    史册上煞有介事地给我们描述了,褚英在失去父亲宠信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周星驰式的无厘头抵抗活动。

    努尔哈赤要求褚英,把多占的人口和财物拿出来,与弟弟们重新一起分配。

    这似乎也算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可是,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紧要的褚英,心底就一万个不乐意了。

    他羞愤难当地跟自己平时最宠信的四个仆从,抱怨说:“要我跟弟弟们平分人口,真是羞死人了。我宁愿死去也不能跌这种面子呢。你们是自幼跟我一起长大的。如果我想做触犯了死神的事情,你们愿意跟我一起死吗?”

    四个仆从当时异口同声地回答:“贝勒爷要我们死,我们当然是没有活着的理由了。”

    因此,困守于城门的褚英除了无赖的酗酒,就再也不关心父汗努尔哈赤出征的事情了。

    其实,这时的褚英即便是想关心一下努尔哈赤的军国大事,也已是于事无补了。

    但凡开国君主总有一种忮刻好猜的坏毛病。

    有人密不透风地给努尔哈赤告密,说:褚英偷偷地书写了咒语,诅咒英明的大汗、以及勇敢清正的诸贝勒大臣不得好死,并将咒语焚烧告天,以宣泄心头的仇恨。

    但是,褚英真的是一位不识深浅的大老粗哟。

    据说,褚英曾在酒后,梦话般的呓语:真的很希望父汗努尔哈赤的这一次亲征乌拉行动惨败呵。他甚至与四个情好的仆从们梦想:假若父亲的征讨大军弃甲丢盔的败归呢,他们就紧闭了城门,坚决不让父亲和诸弟入城;让父汗与弟弟们跪在尘埃的城墙下面磕头哀求。

    褚英的夷非所思的臆想,把四个亲近的仆从们骇怕了。

    在黄沙蔽天的关外大地,还没有人敢在背后如此犯上的议论、酷热难当的努尔哈赤大汗呢。

    因此,其中的一位仆人左右为难之际,就留下遗书自缢死了。另外三个活着的更加害怕,便主动地向五大臣们告发了褚英的全部罪行。

    努尔哈赤当时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是,立即杀掉这个忤逆之子。

    但努尔哈赤的恻隐心一动。又让褚英活了下来。

    一个活着的褚英,转念之间,已经幽禁于四面高墙的弹丸之地。

    他每天只能从树木的浓荫中,仰望着上面的一方白生生的天,再低头无语地凝望着脚下的一块水阴阴的地。

    生命对于幽禁中的褚英,其实已然是天空中悬浮着的一朵乌云。安静得就像死亡本身。

    可是,高墙外面喧嚣的人世间,众贝勒、权臣们仍然念念不忘枯萎于高墙之内的褚英。

    权臣们反复地在努尔哈赤的耳旁念叨:庆父不死,鲁难平已。留着褚英这个祸根,打蛇不死,以后迟早会动摇到国家的根本。

    努尔哈赤眯缝起眼睛,认真地打量着身旁踌躇满志的众贝勒们,以及喋喋不休的臣僚们。

    努尔哈赤叹了一口气:都是自己害了褚英。褚英即便是现在不死,留待自己百年之后,都是要死在自己身边人的手中。但那时,借故拥护褚英者,与反对褚英的一派,就有可能爆发一场导致国家分裂的流血、冲突了。还是由自己来给褚英的一生做一个了断吧。

    因此,老汗王努尔哈赤在囚禁褚英三年之后,于万历43年(公元1615年)8月的一天,他望着自己镜子中早生的华发,嘿然无语地独自枯坐了许久。

    他下达了处死长子褚英的命令。

    这一年,褚英36岁,老汗王57岁。

    后来的褚英,在大清官方的正面评价中,似乎还是有他的地位的。他被安葬于清东京陵。

    当年,朝鲜有一个叫李民寏的人。

    他写了一本《建州闻见录》的书。

    他在评价努尔哈赤与三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的政治斗争时,曾经臆测:“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

    这样的见解,自然是失之于肤浅的。

    努尔哈赤当然是一代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

    他的用人的政策从来都是明晰而又条理分明的。

    他在人才的奖惩上,从来不搞无限株连的恐慌政策。

    好汉不慎触犯了死罪,就应当像这草原上任何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般的去死,仍然会赢得对手的尊重。

    十八年过后又是一条汉子。

    一人做事一人当。也不影响其子孙后代的提携使用。

    像舒尔哈齐的生前,惹得努尔哈赤满肚子的不高兴。可这并不影响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成长为最有权势的四大贝勒。阿敏因事获罪之后,他的弟弟济尔哈朗仍然可以高居于郑亲王的枢纽位置上,为后来的顺治帝所器重。

    褚英被杀,他的长子杜度为贝勒,三子尼堪为亲王,似乎都成长为国家的股肱大臣。

    努尔哈赤的观点仍然是:大家出来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做事情,功是功,过是过。曾经为国家发展流过血者,尽管后来犯了大错,都不应当一笔抹杀。

    努尔哈赤首创的这一用人政策,皇太极、以及孝庄指导的顺治、康熙二帝,一直都沿用了下来。

    这成为满清由弱而强,最后成长为一个战无不胜的强大民族的、致胜法宝之一。

《一个清朝,二个女人——一部女子私阅清史的最佳读本》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