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9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0610:30:05

    (续上)

    整体来说,此时中**队的军官之间,基本上缺少凝聚力。

    北洋军、八旗军和重要城市巡防营的一些旧军官,仍然保持着对清政府的忠诚,北洋军还保持着对袁世凯的忠诚。

    而其他各省的新军中,反满情绪也各不相同,即使反满情绪较浓重的广东、湖南、湖北等新军,也大多没有形成军官之间的普遍团结。

    只是到了清政府晚期,由于张之洞吝惜人才之故,少数具有革命情绪的士官,在控制较宽松的湖北新军中得以留存,他们通过各类活跃的政治思想团体,渐渐的走上了联合之路,其**进社和文学社于1911年9月的联合,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此次联合会议上,蒋翎武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在政治方面,刘公被推为总理。【6】

    【6】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11-04-0610:31:35

    (续上)

    到1911年春时,湖北新军中革命者已有20-30%,起义前增加到约50%。这意味着在武汉7000名新军中,有3000多名准备参加起义【7】。

    而另一估计认为,武汉当时有7000名新军,1500名警察和1000名巡防营,革命党人大约为3595人【7】;也有估计有5000名革命者。

    周锡瑞提出,在湖北新军中大约有介于3000-5000人的革命者,是基本可靠的。

    这里说的革命者,指认同通过起义推翻满清的民族主义思想、且后来参加了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中的士兵或士官,与同盟会成员那些职业革命者有一定的区别,是一种特指。

    新军**进会、文学社成员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1911年夏、秋,武汉粮价飞速上涨,财政窘困导致军费拮据,当局扣发士兵薪俸,第8镇统制张彪就曾下令减薪20-30%。由于募兵要自买口粮、大多数士兵还要以薪水养家,不满情绪高涨。

    第二,民众反清、反洋暴动、清政府接受外国铁路借款引起的普遍骚乱等所激起的革命情绪,已经普遍存在,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组织者成功地将这种情绪与将要进行的流血起义结合了起来,使新军士兵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受到激励。

    第三,四川的保路运动,导致端方第16协的大部分7月被调往四川去镇压民众的保路爱国运动,这与士兵们普遍支持的爱国主义相左,势必会在新军内部引起极大愤懑。

    第四,湖北新军官兵文化素质较高,这些年轻人共同生活所产生的情绪感染,特别容易将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并产生付诸行动的冲动,所谓“在时势需要革命而已人同此心之时代背景下,吸收同志甚易。”【7】

    【7】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