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0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1700:24:31

    4、宪法原则之争、宋教仁血案与孙文的反袁二次革命战争

    年轻的书生章士钊,并不知政治之险恶,基于临时约法和国会组织法中规定由国会制定宪法而没有明言由谁来起草宪法问题,给江苏都督程德全出了个馊注意:应由各省都督推荐专家来起草宪法。

    程德全以为此意见可行,便于1912年12月给各省都督发了养电(22日),表示应由各省都督推荐两名“学高行修、识宏才俊之士”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然后提交国会议决。

    结果是18省赞成,湖南、湖北、安徽三省不附和。

    赞成者多为国权派,认为可由各省都督商定宪法基本原则,提交宪法委员会编拟,并主张由总统府和国务员秘书也参与。

    赞同者不是不知这是行政干预立法,朱宗震认为,其目的,是由都督给宪法制定施加影响,这符合都督们的利益。

    但黎元洪却表示反对,他认为宪法应由国会负责起草和议决。黎元洪的意见得到了国民党的支持,国民党并强烈反对行政权侵犯国会立法权的做法。

    袁世凯早就企图干预未来宪法的起草,因此便宣布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并于1913年初,编制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大纲案》,提交临时参议院讨论。

    由于国民党议院的坚决反对,大纲案在3月3日未能交付审查,而被提名为起草委员会的梁启超、王宠惠、宋教仁等人也请辞不就,议案流产,民国宪法也因此胎死腹中。

    但有关宪法原则的讨论,在这期间,却成为国权派与民权派政论较量的重头戏。

    因此才有宋教仁2月19日演说中的宪法问题主张。

    2011-04-1700:27:31

    (续上)

    宋教仁在上海的演说,提出了宪法与共和政体的关系,特别是就将要制定的宪法中,如何定位总统与内阁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袁世凯方面也就不能再保持沉默,便以匿名的方式投书各报,反驳宋教仁对政府的指责,将政府方面的责任全推到了国民党身上,理由是总理及以下的人,多半是国民党党员,国民党理应承担政治责任。

    袁世凯借着攻击国民党,而削平宋教仁的责任制内阁主张。

    2011-04-1700:29:28

    (续上)

    在宋教仁公开提出共和政体与宪法关系之前,就国会应该制定一部怎样的宪法问题,在国民党主办的《民权报》、《民立报》(由吴稚晖主编),与《时事新报》之间,正进行着激烈的论战。

    《时事新报》主张建立名实兼收的总统制,且认为袁世凯雄才大略,决不会做一个有名无实的总统。

    梁启超基于中国宜建立开明**共和的信念,在《庸言》上发表《宪法之三大精神》文章,提出宪法原则应取“国权与民权调和”,“立法权与行政权调和”,“中央权与地方权调和”,批评甚嚣尘上的民权论,有“钝国权之作用”。

    梁启超给出的调和方法是:“稍畸国权主义,以济民权主义之穷。”

    而蔡锷这个梁启超的学生,也于1913年2月底,联合南北方8省都督,提出宪法要点4条:

    (1)组织内阁无须得国会之同意,

    (2)大总统任期须定7年以上,

    (3)大总统有解散国会权,

    (4)大总统有不裁可法律之权。

    蔡锷将梁启超不能明言的国权及建立强有力政府之意,表达了出来。

    2011-04-1700:35:20

    (续上)

    建立强有力政府之观念,见于梁启超年前所写《中国立国大方针》。

    而章士钊也论强有力政府,与梁启超同将强有力政府,建立在政党政治之上。

    但两人也有区分。

    梁认为,政党政治只是建立强有力政府的一种手段,而章士钊则认为实行政党内阁,是建立强有力政府之关键【20】。

    梁启超强有力政府之主张,不管是否为政党内阁张目,但倾向于围绕袁世凯建立开明**的想法大概是他难以舍弃的重要信念。

    【20】两人观点,参见: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之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章士钊之《说强有力政府》节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11-04-1700:38:07

    (续上)

    在这场原本较为理性的争论中,宪法问题被突出了出来,因而宋教仁就成为社会观感中,欲利用国会与袁世凯做权力制衡的主要人物了。

    这当然为袁世凯所不容。

    结果是,当宋教仁1913年3月20日在黄兴、于右任、廖仲恺陪同下,要离开上海,往京参加新议员集中,以便正式开国会时,在沪宁车站检票口,遭到枪击,两天后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1岁。

    他死前给袁世凯留了一封“死有余恨”的电报(由黄兴代笔),并哀叹说“我调和南北之苦心,世人不谅,死不瞑目矣!”【21】

    【21】朱宗震著,真假共和-1913.中国宪政实验的困境与挫折,山西出版集团,2008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