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7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4-2522:45:32

    (续上)

    1911年帝制被推翻后,长期为他们的劳作提供尊严的以农为本思想,被批评为一种落后的主义,“重农”这两个字,被要求要承担战争失败和全部历史的责任。

    而提出这种要求和赞同这种意见的人,是那些刚刚离开家门不久的年轻人(1880年以后出生的人)。

    他们用一家人来自土地的全部产出,去城市或者日本读了几年书,便认为自己是比仍然在乡间生活的兄弟姐妹要“文明”的人了,因此,有责任要去解放他们,给他们以新的生活方式,以便使他们离开土地,投入到让习惯种地的人茫然的城市商业社会。

    2011-04-2522:48:18

    (续上)

    这种逻辑和认识是如此地具有魔力,以至于种地和乡村,成了落后和愚昧的同义词。

    不仅富有人家的老爷们,开始将居住在城市,看作是一种荣誉和身份的象征,大批的年轻人也开始离开乡村,到城市去寻找新生活的梦想。

    这样,在革命以后的那些年代里,自鸦片战争后缓慢开始的乡村生活的解体进程,呈现了加剧化的趋势:财富和人才由乡村向城市聚集。

    这导致了两种倾向的出现。

    一种倾向,是乡村社会失去了维持秩序的乡间士绅的领导和发展能力,维持乡村社会与上层社会联系的纽带开始断裂,特别是土地押租制的出现,破坏了乡村自治固有的传统。

    另一种倾向,是随着工场、工厂、商行、银行、外国租界等在城市的出现和兴起,农民子弟开始进入城市成为学徒、苦役及仆役、手工业工人、机器工业工人或流浪者,使传统的城市功能,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以政治功能为主的城市中,工商业力量蓬勃发展,社会上层开始聚集于城市,而城市的平民队伍也迅速扩大,加上充满活力的新式学校的学生们的喧闹,城市开始按照欧洲的模式快速发展。

    因此,城市成为了新思想传播的温床,也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地。

    2011-04-2522:50:14

    (续上)

    但中国城市的这种发展,带着某些显而易见的畸形问题。

    一是几乎所有的被作为新事物的东西,都来自于中国社会的外部,因而其对中国社会秩序的破坏性,要大于建设性;

    二是主导城市社会生活的各种力量,带有普遍的非理性特征,因而功利主义而不是道德主义,占了上风,来自欧洲文化的强烈的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削弱着中国传统的利他主义对社会秩序的匡扶作用;

    三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出现了微妙的心理对抗,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一种难以弥合的相互敌视情绪,为各种非理性力量破坏社会整合,提供了动机和动力——比如上层社会信义精神开始丧失。

    2011-04-2522:53:33

    5、中国与列强问题

    正当中国社会开始由革命而陷入分裂之际,1914年开始的欧洲战争,使列强对中国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原来欲控制中国的殖民主义企图,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彻底破产。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了处理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一方案涉及中国的内容主要有三项。

    第一,原先英日为防止日本和美国在中国发生冲突的英日同盟废止;

    第二,日本同意从山东撤军,同时撤出东北亚,即日本为答谢美英承认它在西太平洋上的霸权,而将其在亚洲大陆上除朝鲜以外的势力区,缩小到1905年的状态;

    第三,与会9国宣布,支持门户开放政策,并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除继续研讨在华关税问题和治外法权外,逐步取消不平等条约。

    因此,日本撤出了山东,英国归还了威海卫,1926年的关说会议,确认中国1929年关税自治。但治外法权问题却拖延没有解决。

    这或许与中国当时缺少一个有能力的中央政府有关,但根本的是列强将他们在华人员和财产的安全,看得比中国主权还重要所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