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0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5-0315:23:10

    (续上)

    这场关于“主义”与“问题”争论,使得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发生了奇异的分裂。

    一些具有反清革命经历的激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新的世界观和社会观,并将思想的焦点,由文化革新,转向了谋求经济组织变更的政治革命,投身于唤醒工农大众的社会实践中去,并直接研究起工农问题来。

    而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为代表的缺少社会阅历的知识分子,则仍然谋求着以自然进化主义的思想,来推进人性的改造和社会问题的渐次解决。

    不过,他们并没有坚持下去,很快胡适便放弃了对问题的研究,而去钻研文学批评、古代史和与社会实际关系不大的考据了。

    但是,“主义”则仍然是这些学院派知识分子热衷的思想论战话题。

    一位风趣的批评家,讥讽曾经热情鼓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实验主义的胡适等人,“你们应当放弃所有‘主义’来接受我们的‘主义’,因为根据我们的‘主义’,没有‘主义’应当被看作是金科玉律。”【13】

    【13】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011-05-0315:26:18

    (续上)

    这场影响深远的争论,终结了胡适与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友谊,也使蔡元培的北大,收获了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昙花一现”的功绩。

    实际上,也的确如胡适宣称的那样,争论本身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胡适后来说过:“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14】

    而胡适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们企图为中国的民权共和建立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基础的一类人,已经引起年轻人的反感了。

    南开的周恩来曾做《轮回教育》一篇,指责大学教授赞美美国,就像是老学究歌颂尧舜禹汤等圣人一样。【15】

    【14】胡适著,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萧公权认为写此文的人是周恩来。见: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11-05-0315:28:07

    (续上)

    1958年后,大陆曾经发起过清算胡适思想的运动。

    已经远离大陆的胡适响应说,“我觉得世界上二、三百年来有一种公开的趋向,朝科学民主这个方向上走,朝新的科学方法走,那时候我朋友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我表示过这样的话,把这个抽象名词人格化,把它看作人,最容易错误的,容易人格化,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会盲目崇拜,……当时我朋友陈独秀只认得两个名词,不知道科学是一个方法,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关他们争论的是非,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办法辨别清楚到底谁是谁非。

    2011-05-0315:30:14

    (续上)

    不过,“主义”盛行的一个实际社会成果是,来自欧洲文明全球扩张所形成的世界性的现代性,已经基本上在中国确立了起来。

    这个现代性,既是世界文明欧洲化的象征,也是由欧洲文明的世界化,而形成的新生活方式的象征——中国不可避免地因向西方学习,而获得了这种“现代性”。

    中国获得这一现代性的方式是颇为奇特的。

    一方面是对欧洲社会思想——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权主义、科学主义、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平等主义、不可知论——不加选择地讴歌,

    一方面是对自己社会传统——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儒家思想、几乎所有以文言和汉字书写的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全面的攻击;

    而将这两种倾向统一在一起的,仍然是那个奇特的逻辑,——学习西方是为了对抗西方,否定传统是为了文化新生。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