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1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5-1311:10:09

    (续上)

    3、孙文民权思想的转轨:国民党改组与重新定义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文的南方军政府,正陷于同北京军阀政府的南北对抗之中。

    虽然这一对抗,未对中国的统一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但也使孙文陷入无法在军事上取胜的苦恼之中,因此无暇顾及由学院派知识分子主导的文化革新运动。

    此外,还有两方面的问题令孙文苦恼。

    一是国民党内意见纷争频仍,缺乏纪律和凝聚力,党内同志合作困难,公开或暗中背叛孙文的行为时有发生,如1922年陈炯明的军事政变,就差一点使孙文蒙难。

    二是西方国家不仅不愿意支持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对他的要求装聋作哑,还公开地支持他的敌人——北京军阀政府和各地方军阀,尤其是1919年巴黎和会及1921年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权益和正当要求的置之不理,使一心以西方政治模式改造中国社会的孙文,异常尴尬和失望。

    2011-05-1311:20:54

    (续上)

    奉行民权政治的西方社会对孙文缺乏诚意,使孙文对苏俄的示好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怀有好感,布尔什维克党的严密组织和纪律,与孙文国民党的纪律涣散、思想意志不统一,形成鲜明的对照,按照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改造国民党的可能性,渐渐成为孙文思考的一个问题。

    孙文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成立以及采取的与劳工组织密切联系的政策,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爱国精神,可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组织,从而使这个已经缺乏活力的组织重新焕发生机【16】。

    【16】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此时的国民党处于不公开状态,一般国民不知国民党之实际存在,只知孙文等革命党人的身份。

    2011-05-1311:22:29

    (续上)

    而列宁的苏维埃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属意孙文。

    因为孙文并不是中国合法政府的首脑,也就不可能成为莫斯科谈判的首选对象。

    莫斯科曾于1920年派代表到北京谈判一项条约,但北京政府在英国和日本的建议下,拒绝了苏俄的友好。

    莫斯科试探着转向势力日益强大的吴佩孚,但在英国的压力下,吴佩孚没有做出回应【17】。

    西方对孙文的冷淡态度和企图阻止俄国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自私自利策略,导致了苏俄与孙文的接近。

    【17】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2011-05-1311:28:01

    (续上)

    1921年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文在桂林会面。

    孙文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革命立场,给马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孙文也将苏维埃的经济政策比作自己的民生主义和实业计划。

    马林认为,国民党作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代表,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也是所有阶级的联盟,可为年轻的**发挥影响力提供政治基础,因而主张**员加入孙文的国民党。

    在征求孙文意见后,他给陈独秀和李大钊施加了压力【18】。

    于是,1922年8月,中国**中央委员会决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国共和作计划。

    【18】陈独秀在1929年12月10日的《致全党同志书》中说:“共产国际即派代表马林来中国,要求**中央全体委员在西湖开会,提议加入国民党的组织,力言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党,而是各阶级联合的党,无产阶级应该加入进去改进这一党以推动革命。当时的**中央五个委员:李守常、张特立、蔡和森、高君宇及我,都一致反对此提议,其主要的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无奈的独立政策。最后,国际代表提出中国党是否服从国际决议为言,于是**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承认加入国民党。”转引自: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7页。

    2011-05-1311:30:44

    (续上)

    在孙文方面,利用**和劳工的联系和苏俄的援助改造国民党,并获得**和苏俄的支持以削弱军阀势力,是一举两得的措施。

    在此基础上,1922年8月,共产国际派遣了另一名代表越飞来到中国,帮助孙文策划“苏维埃-国民党-**”的合作模式。

    9月,这一“联俄容共”的政策得到53名国民党领导人会议的批准,由陈独秀等9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改组国民党的具体事宜。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月26日,孙文和越飞发表了一项包括四个要点的联合宣言:

    (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或苏维埃体制,

    (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于1920年9月发表的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

    (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

    (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19】

    【19】参见: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