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7节

作者:居原氏
    2011-06-0717:22:03

    【史外肆言】按我的理解,陈独秀在近现代历史上是半个“思想家”,且在其晚年的窘迫处境中,这些思想才得以形成。这便是《我的根本意见》中对中国及世界局势的分析和判断。他的分析大多数是准确的,因为这些分析所基于的思想认识是他自己的,也是历史的。

    2011-06-0717:23:29

    (续上)

    如果不是将“独裁”,看作是“民主”的必然对立面,而是看作在时间范畴中可以发生转换的两种基本的社会状态,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向侵略者学习他们的军事之术、商战技能和政治制度,是确定无疑符合中国人的宇宙观的。

    而使陈独秀陷入道德困境而不是思想困境的,其实是他企图用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西方思想时,将自己看作是一个欧洲人了:

    ——发生了自我迷失!

    2011-06-0717:25:14

    (续上)

    迷失自我问题,是如此地重要,以至于孙文长期处于这个迷失之中,而忘记了列强并不会因为他奉行的民权思想和共和政体来自于欧洲,而会自愿地支持中国革命。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人,则将自己迷失于共产国际的城市工人阶级革命理论之中。

    蒋中正则多少与他们不同,他不仅迷失于列强的军事力量之中,也迷失于自己根本并不认同的基督教礼仪之中——权力和财富从来都是获得救赎的最佳捷径。

    惟有处于欧洲化浪潮边缘的年轻时代的**,没有迷失,他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将民权思想和共和政治中国化,由此产生了“新民主主义”这样的思想范畴和政治范畴,进而有“人民民主专政”这样的国家政权原则;

    他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相生相克观念、对立统一范畴,或许有些奇怪,但却真实地结合在了一起,以此而期望从“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1917年《致黎锦熙信》)

    2011-06-0717:28:43

    (续上)

    **为“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所设定的前提,是“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

    但1917年的**,似乎还并不完全清楚,他要改造的哲学和伦理学是什么,至少肯定不是指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伦理学(这样的提法在当时并不多见),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1917年的**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唯一可能的,是他在长沙第一师范所学习的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了。

    但**在1917年提出的这个宏论,在他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时,给予了认真的实践,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由此形成用以变换中国**人思想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思想。

    他在1936-1937年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都是这一努力的组成部分。

    不过,详加考察,便不难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重要阐释,更多地根源于中国的宇宙观——对立(矛盾、斗争)是暂时的,统一(变化、共存)是永恒的【8】,而不是西方的主流宇宙观。

    而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精髓的对立统一思想,实际上与《中庸》倡导的“执两用中”,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其不相同的是,事物之间的强弱、由此及彼的转化,在《中庸》看来,是万物皆具有的本性,按其本性行事即为道(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而马克思主义,则特别强调事物的“矛盾”和“斗争”特性,对事物变化的重要意义,而基本上否定了事物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在**晚年时,由于他过度强调了事物的“斗争”性,而使中国陷入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迷局之中,并引发全社会集体迷失。

    【8】**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301页。

    2011-06-0717:30:33

    (续上)

    东西方宇宙观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与被西方欧洲化之间的不同。

    如果中国人学习欧洲与中国社会的欧洲化,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实用主义原则时,则两者既保持着一致性;

    但当欧洲化会危及中国社会的基础,或根本价值观念时,便会以遭遇强烈抵制的方式,或以社会革命的方式,使欧洲化倾向得到校正,甚至表现为欧洲化进程的被迟滞或中断。

    欧洲化与中国社会革命之间的这种奇特关系,在近现代世界文明的欧洲化进程中,堪称独一无二。

    2011-06-0717:34:47

    (续上)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可以发现,中国在近现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勇敢地面对旧秩序瓦解的痛苦局势:

    (1)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之后,是经世之学的复兴和洋务运动的兴起;

    (2)甲午战争之后,是义和团民族主义的勃兴;

    (3)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是推行新政和君主立宪运动;

    (4)辛亥共和革命之后,是共和与**和(帝制复辟)的较量;

    (5)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全盘西化欲推进的中国欧洲化进程,被五四广场运动和工农运动所终止;

    (6)而导致中国破碎和混乱的军阀割据与南北军绅政府对峙,被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军所肃清;而当蒋中正的军国主义崛起之时,与之对抗的是**人在乡村掀起的庶民政治的社会改造试验;1936-1937年,当日本这个欧洲化国家欲将中国征服而成为其殖民地时,张学良-**-抗日民众与蒋中正军政政权之间阴差阳错的政治较量,促成了全国联合抗日阵线的建立。

    2011-06-0717:36:21

    (续上)

    对于中国这样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来说,急遽的欧洲化,不仅风险巨大,也根本不可行。

    姑且不论欧洲化是否应该的问题,仅就欧洲化的可能性来说,如若社会本身的文明尚不深厚,或不具有自身坚定的文化内涵,接受另外文明的可能性会大些,如若社会文明本就深厚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曾惠及于创造它的人民,要在短时间内去接受另一种文明,也大抵不可能——不管主观上如何想去这么做,都将无济于事。

    这也是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勇敢地通过学习欧洲,并受欧洲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革命,无不在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后,才被放弃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迷失现象,常常是加重了需要付出的代价,并使社会重建的努力,向更加激进化的方向发展。

    2011-06-0717:38:46

    【史外肆言】这小节的意见,基本上代表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立场。当然,或许很多朋友会对此有诸多质疑。这也是我希望听到的批评声音。如果基于事实而不是主义和概念来进行讨论,将会矫正历史观问题上的一些错误。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