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1节

作者:居原氏
    2011-10-0622:37:47

    4、社会结构的演变和新社会结构之端倪

    中国社会内部自古都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且一直保持着以智力成就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传统,一个人不论其出身、种族、信仰、财产如何,只要智力成就卓越,便可以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在科举时代之前,评价个人智力成就的主要标准是才学和品性;在科举时代,评价个人智力成就的主要标准是科举考试中的功名制。

    多少有点误解的是,将士、农、工、商解读为四种身份有高贵低贱之分,实际上,士、农、工、商是一种职业分类标准而不是社会分层标准。

    2011-10-0622:38:39

    【续上】

    这种以智力成就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原则,与世界范围内较通行的以财产或以出身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原则相比,是独一无二的。

    在农业-士绅体系的社会结构中,财富多寡至多只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参考”标准,即使家累万金,如果没有功名在身,社会地位也高不起来,故没有功名的富人家庭会想方设法为子弟买一个功名而光耀门楣,是故有“贫以书为贵”的说法,更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圣人之语。

    2011-10-0622:39:20

    【续上】

    在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知识分子改造、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运动后,中国的农业-士绅文明体系被彻底瓦解,以智力成就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原则也被扬弃,尽管1996年之前的大学毕业生可自动地获得国家干部身份,但这只是以智力成就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历史习惯的残余,并不是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原则。

    2011-10-0622:43:03

    【续上】

    传统的农业-士绅社会体系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必然面临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正像帝制国体被倾覆之后,新国体的重建所经历的痛苦那样,新社会结构的重建同样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乡村中的财富差别几近消失,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同样将富人的资产(资本)以国家赎买的方式予化“私”为公,民族资本家(不包括大商业资本)被成功地改造为个体劳动者,城市中的财富差别也基本消失。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0年撰写的报告,1979年中国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6,在全世界为最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1,只比1970年巴基斯坦的0.30高一个百分点。【注8】

    在这样一个财富及收入接近均等的社会,事实上使财产失去了作为社会分层原则的可能性,这也恰恰是**所致力的一项政治目标。

    为实现这项政治目标,中国人民付出了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反右运动、人民公社运动、3年重大灾荒和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的巨大代价。

    【注8】参见: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505、506页。中国农村的基尼系数比城市高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地区差异造成的收入差别,如果消除地区差异,估计农村的基尼系数会与城市居民相当。另,1952-1978年间,城市居民的实际消费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率,在2.28-3.17倍之间浮动,这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至少为农村居民的两倍。

    2011-10-0622:46:42

    【续上】

    但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影响,**特别是**擅长的以阶级作为区分政治态度的原则,在建国后被沿袭下来,社会成员被分为工人、贫农、下中农、中农、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富农、地主、资本家等。

    这种包含经济要素和政治态度的分层方法,蕴含着经济差别影响政治态度的革命者的思维逻辑。

    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成员之间财富差别的消失,使其中的经济要素逐渐淡出,建国初期社会分层的经济-政治标准,最终为单一的政治标准所取代,即政治上的忠诚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

    按政治标准来区分社会成员的方法,使得**党员、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和贫农的社会地位,明显地高于地主、富农、资本家、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红五类”、“黑五类”的人群划分方法,不仅使社会成员完全按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忠诚度进行社会分层,且这种社会分层所形成的社会身份还自动延续到了下一代。

    这实际上是西方近代革命以前,以出身及血缘关系将人群分为贵族和平民的社会分层方法,在世界东方的一种演绎。

    但由于这种演绎缺乏历史和传统思想基础,【注9】随着文革的结束也自动消失。

    【注9】中国帝制时代的皇帝世袭制及其皇族社会地位传承,是一种政治特例,并不能以此作为古代中国以出身和血缘关系为社会分层标准的依据。除皇族外,其他人群的社会地位并不具备以血缘关系决定的特征。

    2011-10-0622:48:30

    【续上】

    1978年以前的政治分层标准,主要以阶级成份、户籍制度、单位级别制和干部级别制三种方式为主。

    阶级划分是在财富多寡基础上建立的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政治集团的一种方法,其中以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四清运动和文革期间在农村和城市确定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社会成分为主,作为财富拥有者的地主、富农、私人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在文革中被全部“消灭”。

    户籍制度虽不是有意,却事实上将全体社会成员分为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两种社会身份,并使这两种社会身份的人享有着国家利益不同比例的好处。

    这种以户籍确立社会身份的方法,源于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体设计思想。

    而企业级别制(单位级别制)则赋予了不同级别单位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区别,因这一区别的存在,而事实上确立了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上的基本政治准则。

    干部级别制是建立以政治忠诚度为基础的一种人才识别与任用制度,它事实上是1978年以前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和原则。

《国体转型与共和之路——以新历史文化观解析近代史(连载)》最新章节就到艾克小说网【www.ik555.net】 手机版【m.ik555.net】